第150章 來生

這話其實說來無用。

因為, 不論他對韓氏是否有偏見,事情的結果,都不會改變。

就像他曾經反復地回想、思索過, 自己究竟錯在哪裏。人生有很多岔路口,並不是只有那一個選擇。他其實有很多別的路。如果, 如果他當初沒有選擇入宮, 沒有被封為樂平王呢?或者如果他選擇當一個普通的封王, 留在封地上,過富貴安逸的日子。皇位是個燒紅的鐵烙頭,又不是什麽香餑餑, 大不了, 他不做這個皇帝罷了。又或者,他不跟賀蘭逢春合作……他在無人的時候,曾一遍一遍細想這個問題, 假設種種可能。對他而言,最可怕的, 並非是這一切有多糟糕, 而是這一切的後果,是他自己所致。因為他錯誤的抉擇。因為他的無能、短視、狹隘、愚蠢, 使一切變得不可挽回。這是最讓他感到絕望和恐懼的東西,會讓他徹底懷疑自己活著的意義。他怕的並非是痛苦和挫折, 他有過很艱難的時候,但他並不感覺痛苦, 因為他相信, 自己有能力在命運夾縫中把握機會。就像巖石縫隙下的種子,終能開出花朵。他怕的是,事實證明, 自己是個庸才。如果是這樣,他寧肯去死。

他要活著,他要給自己活下去的力量。他迫使自己,像下圍棋復盤那樣,一個棋子,一個棋子地分析自己的選擇。他思索的結果是——即便重來一次,他仍然會做同樣的選擇。

他是否有不入宮的可能呢?如果不入宮,他可能就像宗室任何一個尋常的子弟一樣。以朝中那般動蕩的局面,手中沒有倚仗,沒有權柄,就只能任人擺布。如果是那樣,他要如何在大廈傾覆的時候,保證自己不被磚石砸倒,甚至保證覆巢之下,自己還能有遮風避雨的地方,不被日曬雨淋呢?無法保證。他從來不是逆來順受,甘心接受命運的人,他要搏。如果不搏,他興許,在賀蘭逢春入洛的時候,就已經死了。跟他的親兄弟一樣,跟河陰死去的那些宗室王公、貴族大臣一樣。如果僥幸逃脫了河陰之變,因為他無權無勢,他依然可能死於賀蘭麟入洛,或者死於任何一個不知名的小賊之手。甚至,還會有更荒唐的死法,死於饑餓、寒冷,或者是一場大雨和咳嗽、發燒和瘧疾。

那麽,他有沒有可能不和賀蘭逢春合作,而選擇別的人呢?比如看起來忠勇的韓氏?事實上也不可能。在登基之前,他並非不知道賀蘭逢春是個什麽人物。然而當時的局面,他必須跟賀蘭逢春合作。賀蘭逢春是朝野最有軍事威望的人,他要造反,沒人能攔。至於韓氏,手上的人馬不過數千,只不過是個有合法名分的、厲害點的土匪罷了。在河陰之變前,太後是天下公敵,而賀蘭逢春卻是忠臣良將。他是仗義執戈,為天子復仇。太後弑君亂政,天怒人怨,需要改立新君。總有人要上,不可能不上。包括雲姓宗室,中原士族,甚至韓氏在內的人,既不是賀蘭逢春對手,也沒想過要和他為敵。即便知道這個人野心勃勃,不可盡信,然而在面對女主亂政、外戚竊權、四方叛亂、諸王相爭

的局面,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個強權人物,來扭轉乾坤,安定局勢。這個人物只能是賀蘭逢春,一切天時地利人和。

換做其他人來充當這個角色,都不可能成功。沒有賀蘭逢春,或者換他跟任何人合作,結果只會是,還沒能爬上皇位,便身敗名裂。更壞的結果,新君沒有強有力的支撐,始終無人能穩住大局,難免人人心存覬位之想,最後只能在無止境的內耗中,被外敵所滅。整個帝國傾覆。

無論他怎麽選擇,結果都不會比眼下更好。

賀蘭逢春大概也是因此,認定自己是那個天選之人,從而發動了河陰之變,有了篡位和稱帝的野心。

如果能回到過去,他能阻止這件事情嗎?不能。一只獅子,盯上了一頭衰弱的羚羊。而他,充其量只不過是這只羚羊身上的一只角、一根毛發。要如何阻止獅子狩獵呢?何況還有狼和禿鷹。

至於韓氏,其實也是無法選擇的事。

他並不信任韓氏是真的。他不是三歲小兒,真相信什麽情分,或是什麽發自肺腑的忠誠。天大的情分,一旦天平的另一端,是妻兒老小,家族前途,上下幾百口人的性命。誰都要仔細掂量。一支軍隊意願效忠誰,是所有人的共同意志,也絕不是某一個將帥說了算。共同意志,需要共同的利益。維持信任,更需要利益。他跟韓氏,並非利益共同體。這同他跟楊逸的關系不一樣。他相信楊逸,並非只因楊逸和他是知己好友,而是因為他跟弘農楊氏多年以來利益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楊逸必須全力支持他。但韓氏完全不一樣。這種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本就是朝廷心腹大患,隨時可能舉旗自立,怎可全心信任?不信任,並不意味著當真未曾重用。他需要用韓氏的力量,來對抗賀蘭逢春,以求平衡。所以他竭力扶持。可惜,韓氏力量到底太弱,並非賀蘭逢春的對手。韓耒因為得罪賀蘭逢春,一度被關進駝牛署。韓贏也被免官,韓氏這幾年裏一直被排擠在政局之外。直到賀蘭逢春死後,他才有機會重新重用,委以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