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思量(第5/12頁)

地點在清涼殿。

自當日的清晨起,藏入所的雜役來到這裏,忙著布置會場。

清涼殿的西廂的七個房間一律掛新簾子,中央是聖上的禦座,放禦椅。禦椅左側放置屏風,有一張放東西的桌子。

禦椅左右是女官們的坐位,在連接清涼殿和後涼殿的渡殿,設置了以左大臣藤原實賴和大納言源高明為首的、左右上達部的公卿們的席位。

正式記錄中表明。聖上出現並於禦椅就坐,是在申時。

《禦記》有記錄。

首先是左右兩方向天皇呈上和歌的沙洲型盆景。

所謂盆景,是模擬水灣沙洲的盆景。

盆景有兩種,分別是書案型盆景和簽筒型盆景。一是放置未朗誦和歌的盆景,另一個是放置已朗誦完畢的和歌的盆景。

因為左右兩方各預備了書案型盆景和簽筒型盆景,所以共有四個盆景。

放在天皇面前的,是書案型盆景,雙方將各自的和歌放在上面。

簽簡型盆景放已讀過的和歌,在此次天德四年的歌會中。簽筒型盆景放在兩方各自的旁邊。

還有一點需特別指出,歌會時,左右兩方的衣飾顏色是分開的。

左方著紅,右方著綠。

甚至連所焚的香,也左右有別。

關於這一天的歌會,許多人或作了記錄,或寫在日記中。

左大臣寫了歌會的裁判記錄。

天皇命人寫下了正式記錄《禦記》。

藏人私人撰寫了天皇實錄《殿上日記》。

另有數種以假名撰寫的《假名日記》。

其實應該還有更多關於這次歌會的私人日記。記載之多正好反映了人們對這次活動所傾注的熱情。

各人根據自己所見所聞寫下的記錄,多少各有差異,有時。某人接觸之事,是其他人完全沒有接觸的,所以有關這一天的諸多日記,共同反映了這一天的歌會。

一位假名日記的作者,這樣記述了當日的盛況:左方,典侍著紅色櫻襲唐表,配紗羅的褶裳。命婦和藏人著紅色櫻襲,配上淡下濃之紫裳。焚香為昆侖方。右方,著青衣,配相同之紫裾。焚香為侍從。

日晴則歌會遲。左方既遲,右方先進盆景。盆景以沉木為山,以鏡為水,浮以沉木之舟。銀制河龜二。龜甲內夾色紙,上書和歌。花足以沉木制,金色。淺香木為座。覆以柳及鳥形之刺繡。墊淺縹綺……

高貴華麗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

左方的典侍著紅色櫻襲唐衣,配紗羅的褶裳;命婦和藏人著紅色櫻襲唐衣,配上淡下濃的紫裳。而右方則一身青綠。

左方的盆景台,是淺香材為底托,以沉香木做花足案承載,不是用單一材料做成。

與左方重視材質木紋及顏色相對,右方著重強調香木的珍貴。而且,材質的色調,右方以青色為主。

左方盆景的遮蓋,花紋與底托相同,是蘇木紅的濃淡混合的花紋綾,繡有紫藤枝和五首草書的和歌。

右方的遮蓋用與底托相同系統的青裾濃花紋綾,繡柳枝,也遵守花紋與色調的統一和對比。紫藤對柳枝,左右方均使用了與本次歌會題目相關的刺繡,可謂用心良苦。

這些盆景的底墊,左方為紫綺,右方為淺縹綺,這裏也維持了左紅右綠的色調。

左右方的盆景以埋石為山,以鏡為水,這點是相同的,但左方的盆景中站立著銀鶴,右方的盆景放置了銀龜,旨趣各不相同。

左方盆景的旨趣,是站立的銀鶴嘴銜迎春花枝條,花朵以黃金打造;與之相對,右方的銀龜夾著色紙,上書和歌。

左右方都依據題意,將詠花的和歌夾在盆景的花木中,詠鳥的和歌銜於鳥嘴,詠戀情的和歌置於漁舟篝火。

金、銀、紫檀,用當時最昂貴的材料,極工藝之精妙,再加靈動的巧思,制作了這樣的盆景。

就這樣,日暮時分,點起篝火,享用著美酒佳肴,開始了歌會盛事。

歌會最高潮時,發生了兩件事。

其中之一與源博雅有關。

博雅是右方的講師——也就是說,他被右方選為朗誦和歌的人。

這時候,博雅居然弄錯了要朗誦的和歌。

以鶯為題的和歌要朗誦兩首,但博雅跳過了一首,朗誦了下一個題目的和歌,是詠柳的。

和歌競賽規定不允許重來。

“失序者為負。”

因為擔心次序弄亂,讀錯的、漏讀的,兩者均視為負。

殿上日記有載:白玉缺,仍可磨。誇日之謂也。

《詩經》上有這樣的話:白玉即便有欠缺,仍然可以打磨,但說話有錯誤,就無可挽回了。這話就像是說今天發生的事啊——博雅這樣評價道。

博雅此時一定相當狼狽,直冒冷汗吧。

另一件事,發生在歌會最後對決之時。

左方壬生忠見的和歌,與右方平兼盛的和歌實力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