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埃雅仁迪爾的遠航與憤怒之戰

彼時,“明輝”埃雅仁迪爾是西瑞安河口附近居民的領袖。他娶了美麗的埃爾汶為妻,她給他生了人稱“半精靈”的埃爾隆德與埃爾洛斯{Elros,星光泡沫。266。}。然而,埃雅仁迪爾心境不寧,沿著塵世之地的海岸航行也不能紓解他的焦躁。兩種意圖在他心中增長,它們合而為一,成為對廣闊海洋的渴望:他想揚帆遠航,出海尋找一去不返的圖奧和伊綴爾。他還想自己或許能找到那終極之岸,於有生之年將精靈與人類的消息呈送給西方的維拉,那也許可以打動他們,憐憫中洲的悲傷。

那時,造船者奇爾丹帶著在布礫松巴爾與埃格拉瑞斯特海港淪陷時逃出的子民,住在巴拉爾島上。埃雅仁迪爾與奇爾丹結下了深厚情誼,他在奇爾丹的幫助下建造了歌謠中唱過的最美的船,“水沫之花”汶基洛特{Vingilot,昆雅語,完整的寫法是“汶基羅提”(Vingilótë)。782。}。它有金色的船槳,白色的船骨,木料采自寧布瑞希爾{Nimbrethil,辛達語,白色樺樹。585。}的樺樹林,風帆宛如銀月。《埃雅仁迪爾之歌》{Lay of Eärendil,敘述埃雅仁迪爾的生平與航海經歷。參見《魔戒》中比爾博的詩歌。}中唱到他在探險中的種種經歷,他曾去過汪洋深水與杳無人跡之地,去過諸多海域與無數島嶼。但埃爾汶悲傷地等在西瑞安河口,並未與他同行。

埃雅仁迪爾沒有找到圖奧與伊綴爾,在那次航程中也從未抵達維林諾的海岸。他被黯影與迷咒擊退,被逆風驅逐,直至他思念埃爾汶,轉棹回航,歸往貝烈瑞安德的海岸。他的心催促他加快速度,因夢中突然襲來一股恐懼,可是先前他曾相抗的風現在又不肯遂他心願,送他迅速回歸。

埃爾汶還活著,並且帶著精靈寶鉆生活在西瑞安河口的消息初次傳到邁茲洛斯耳中時,他因後悔多瑞亞斯之事,沒有采取行動。然而過了一段時間,誓言未能達成的後果又回來折磨他和他的弟弟們,他們停下漂泊狩獵的生活,聚到一起,向海港送信表達友善之意,但也提出了強硬的要求。埃爾汶與西瑞安的子民不肯交出這顆貝倫贏得、露西恩戴過、俊美的迪奧為之身死的寶鉆,尤其是不能在他們的領袖埃雅仁迪爾還出海未歸時交出。因他們認為,他們的家室得到的療愈與船只得到的祝福,都源於精靈寶鉆。於是,精靈殘殺精靈的慘劇又發生了,這是最後也是最殘暴的一次。此乃那則受詛咒的誓言所鑄成的第三樁大錯。

費艾諾還活著的四個兒子突然向剛多林的流亡者與多瑞亞斯的幸存者發動襲擊,殺滅他們。此役中,費艾諾眾子的部屬有些袖手站到一旁,還有少數倒戈相助埃爾汶,反抗自己的主君(那段時期埃爾達的內心就是如此悲傷迷惑),結果被視為敵方殺害。那天阿姆羅德和阿姆拉斯雙雙喪命,邁茲洛斯和瑪格洛爾因而成了費艾諾眾子中僅存的兩人,但他們取得了勝利。奇爾丹和至高王吉爾-加拉德領著船隊趕來援助西瑞安的精靈,卻為時已晚,埃爾汶和她的兩個兒子都失去了蹤影。極少數未在攻擊中喪命的海港子民投靠了吉爾-加拉德,隨他去了巴拉爾島。他們說埃爾隆德與埃爾洛斯被活捉了,但埃爾汶胸佩精靈寶鉆投了大海。

因此,邁茲洛斯和瑪格洛爾並未得到寶鉆,但寶鉆也並未失落。因烏歐牟將埃爾汶托出波濤,使她化為一只白色大鳥,飛過大海去尋找她摯愛的埃雅仁迪爾,精靈寶鉆在她胸口閃耀如明星。一天夜裏,正在船上掌舵的埃雅仁迪爾看見她朝他飛來,恰似明月下一朵飛快飄動的白雲,大海上一顆軌跡奇特的星星,一團乘著風暴之翼的蒼白火焰。歌謠中唱道,她從半空跌落到汶基洛特的甲板上,暈了過去,因為速度太快,幾乎斷了氣。埃雅仁迪爾將她捧起抱在懷中。但第二天早晨他睜開眼睛,訝然見到妻子躺在自己身旁熟睡,秀發散在他臉上。

埃雅仁迪爾和埃爾汶為西瑞安海港的毀滅和兩個兒子的被擄感到萬分悲傷,他們害怕孩子會慘遭殺害,不過那並未發生。出乎意料的是,瑪格洛爾憐憫埃爾隆德與埃爾洛斯,疼惜他們,雙方之間後來萌生了親情。但瑪格洛爾內心因那則可怕誓言的重擔而疲憊不堪,厭惡煩亂。

如今,埃雅仁迪爾見中洲大地希望已蕩然無存,絕望中不再歸家,而是再度轉向,在埃爾汶的陪伴下再次去尋找維林諾。他現在幾乎總是站在汶基洛特的船首,精靈寶鉆綁在他額上。他們愈靠近西方,它的光芒就愈燦爛輝煌。智者說,正是靠著那顆神聖寶石的力量,他們終於來到那片只有泰勒瑞族的航船曾經到過的海域。他們來到迷咒群島,逃過了其中的迷咒;他們來到黯影海域,穿過了其中的黯影;他們望見“孤島”托爾埃瑞西亞,但未逗留;最後,他們在埃爾達瑪海灣拋錨停泊,泰勒瑞族看見那艘船自東方駛來,大為驚訝,他們遠遠凝望著精靈寶鉆的光芒,那光極其燦爛明亮。就這樣,埃雅仁迪爾成了第一位登上不死之地的凡人。他有三個同伴,名叫法拉沙{Falathar,辛達語,海岸的。308。}、埃瑞隆特{Erellont,辛達語。297。}和艾蘭迪爾{Aerandir,辛達語,大海漫遊者。7。},他們都是水手,曾伴他航行過所有的海域。埃雅仁迪爾對埃爾汶和那三人說:“此地當僅我一人涉足,以免維拉的震怒降臨到你們身上。但為了兩支親族,我願獨自去冒這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