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海風土志

民族及語言

民族

赫族大陸

群島王國的赫族以農業、畜牧、漁業、商業,及非工業社會中常見的手藝、技藝維生。人口十分穩定,適合人居的有限土地從未過度擁擠;不知饑荒為何、少有貧民。

小島及村莊一般由大致民主的谘議團或議會治理,領導或交涉代表為遴選出的島民代表。在陲區,政治組織通常只有島民議會或村鎮議會。內環王國中,統治階級早已奠立,多數大島及城市(至少名義上)皆由世代相傳的貴族男女統治,整個群島王國數百年來皆由王治理。然而,實質統治城鎮都市的,多半是議會、商賈與貿易公會。大型公會網絡遍及內環王國各地,不受黑弗諾王之外的領主或組織管轄。

采邑制度、領地制度、奴隸制度曾偶爾在某些區域出現,但在黑弗諾王統治下並不存在。

魔法為普遍認可的的實質力量,由少數個人行使,而非全體。魔法塑造、影響赫族制度,因此,群島王國生活表面似乎近似其他非工業社會,其實天差地遠。其中一項指標或許是:有組織的宗教付之闕如。各地普遍存有迷信,卻無神祗、教派或各種正式崇拜。儀式只存於某些太古力聖地的傳統奉獻,或每年普天同慶的大型節日,如日回及長舞節;念誦、歌唱傳統歌謠與敘事詩,或表演魔法咒語時,也有儀式。

群島王國及陲區人民同屬赫族語言及文化,卻帶有地域差異。西南陲區的浮筏民族保留大型年度慶典,卻鮮少展現其他群島文化,他們沒有商業,沒有農業,也不知有他族。

多數群島民族都有褐色或紅褐色皮膚、黑直發、深色眼睛,體型多半矮小、纖細、小骨架,但頗為健美豐盈。東陲及南陲民族則較為高大、骨架較重,膚色也較深。許多南方人有深褐色皮膚。多數群島男子皆少有胡須,或根本不長。

甌司可、羅格密及博茨人的膚色較群島王國其余民族淺,經常有褐發、甚至金發,淺色眼瞳,男人多半有須。他們的語言及部分信仰較接近卡耳格族而非赫族。這些遙遠的北方人可能是卡耳格後裔。卡耳格人在東方四大陸定居後,約於兩千年前又航返西方。

卡耳格大陸

群島王國東北方四大島上,居民膚色自淺褐到白,發色自深到淺都有,除了深色瞳眸外,也有藍色、灰色。

除了甌司可島外,卡耳格及群島王國的膚色種類鮮少混雜,因北陲十分荒僻、人煙稀少,兩、三千年來,卡耳格民族對群島王國人民普遍敵視,刻意避免接觸。

卡耳格四大島嶼氣候多幹燥,但經灌溉耕耘,便頗為豐饒。卡耳格社會似乎封閉,鮮少受影響,只有南方及西方的強勢鄰居帶來負面影響。

卡耳格民族中,魔法似乎少以與生俱來的形式出現,或許是因為受到社會及主政者忽視或主動壓制。魔法除了是邪惡力量,應當畏懼躲避外,在社會中亦不受認可。因此,相較於群島王國,卡耳格人不能、不願使用魔法,使他們在各方面處於劣勢,這或許也是他們強行劫掠、入侵鄰近南陲及弓忒島之外,無意參與商業或其他交流活動的原因。

歌謠及故事顯示,龍的出現早於所有生物。古赫語中,“龍”的隱喻或委婉語有“頭胎”、“至壽者”、“長兒”。(代表家裏長子的字,在甌司可語為“阿卡德”,在卡耳格語為“嘎達”,兩者均由“哈斯”衍生。“哈斯”就是太古語中的“龍”。)

弓忒與陲區散見的文獻及故事、卡耳格大陸的聖史片段、帕恩島智典晦澀神秘故事片段,皆長期為柔克學者所忽視。這些文字敘述,在最早的年代,龍與人同種,後分裂為二,彼此生活習慣或欲望均不相容,也許是長期地理分隔,造成漸行漸遠的分歧與種族差異。帕恩智識及卡耳格族傳說堅稱這是刻意分離,由分裂協議——或稱“夫爾納登”、“夫都南”——造成。

這些傳說在卡耳格大陸最東邊的胡珥胡保存最為完整,該地的龍已退化成沒有高等智慧的動物,但胡珥胡人堅信人類與龍族的血緣關系;伴隨這些古老傳說則有近代流傳的故事:變為人形的龍、變為龍形的人,及亦龍亦人的生物。

無論分裂如何發生,自有歷史記載,人類便住在群島王國中心及其以東的卡耳格大陸,龍則留在最西端島嶼,及更遙遠的彼方。人類常不解龍族為何選擇空無大海為領土——龍是“風與火的生物”,栽入海中便會溺斃,但它們無須在水面或陸地降落。它們依憑翅膀而生,在空中、日光、星光中飛翔。龍唯一需要的地面,是崎嶇多巖處,以便下蛋、養育小龍。西陲最遠程那些狹小貧瘠的島嶼,符合這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