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節 最後選擇

潛意識裏,對自己是否會歸順南朝,孟聚一直覺得是毫無疑問的,至於理由嘛——作為一個來自後世,有著強烈民族主義情感的漢人,歸順一個正統的漢人朝廷,這種事還需要理由嗎?

自己一心一意想投奔南唐,但南唐的態度,卻委實傷透了孟聚的心。

孟聚覺得,對南唐,自己的態度已經算很端正了,自己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也沒有插手大唐朝政的圖謀,自己只求在遠離中樞的邊疆地區,做一個為中原戍邊的小鎮藩,這是利己利人的事,這不算過分吧?楊家將、折家將這種邊疆將門,不都是這樣存在的嗎?

沒想到的是,大唐連這樣的條件都不肯答應,若不是葉劍心點醒了他,孟聚還在懵懵懂懂,沒意識到大唐那苛刻的條款裏隱藏著更深的殺機。

孟聚悲憤不已:自己都願意把勢力縮回北疆去了,為什麽大唐還是不願放過自己,連自己這塊最後的根據地都不放過?

自己若是識趣,趁早交出所有的地盤和兵馬,徹底離開北疆和軍界,安心到江都去做個寓公逍遙侯,那該可以平安渡過此生的。

但自己若是不願交出兵權,堅持留在北疆的話——孟聚一顆心不住地往下沉,不用別人提醒,他自己都知道形勢不妙了。一統天下的朝廷,要對付一個朝中無人的邊將,他們實在有太多的手段了。甚至不用皇帝如何授意,光憑文官系統那個操蛋的慣性,公事公辦就能把自己玩得欲仙欲死。

孟聚至今還記得,自己初任東平鎮督時候,拿著皇帝的聖旨去兵部補充裝備,對著一個武庫司的小主事自己就得點頭哈腰地奉承,對方還愛理不理,結果非得慕容毅出面對方才肯買賬。

降了南唐以後,誰是那個出面幫自己說話的慕容毅?

想到那黯淡的前景,孟聚只覺得心裏一陣陣地發堵,一籌莫展。

看著孟聚臉色陰晴變幻不定,葉劍心微微一笑,他從衣袖中拿出了一卷黃色的卷軸,安靜地擱在桌上。

“公爺,這是?”

“葉某出發前,朝廷托葉某給太保你捎來的聖旨——哦,我說的是大魏朝廷。朝廷希望,太保你能迅速整頓兵馬,南下增援朝廷,擊退南軍。”

望了一眼聖旨,孟聚啞然失笑:“公爺,你在跟我開玩笑吧?我們東平軍已跟慕容家鬧翻了,這件事你該是知道的。不到幾個月前,我們還打得死去活來呢,公爺,你現在卻要我出兵助戰朝廷,這怎麽可能呢?”

“孟太保,這為何不可能呢?打過仗算什麽,只要利益所在,即使殺父仇人也是可以合作的。以前,南朝恨我們葉家恨得咬牙切齒,現在不是照樣想招撫我們?”

葉劍心語重心長地說:“太保,還是先看完朝廷的聖旨再說話吧?”

孟聚猶豫了下,還是伸手打開了聖旨。

這份朝廷聖旨寫得甚是淺白,沒用那些深奧的辭藻和典故,所以孟聚倒也看得明白。聖旨裏說,赤城侯孟太保有殊功於大魏,朝廷決定冊封他為北王,朝廷允許北王孟聚統領二十萬人馬,東平軍如今所轄州郡府和兵馬也一應歸於北王府統管,朝廷每年願向北王府提供十五萬人的軍餉和足以裝備五個旅的鬥鎧。

朝廷保證,北王爵位世襲罔替,同時,朝廷還保證,孟聚先前所犯一切過錯和罪行,朝廷一律不加追究,為確保這點,慕容家賜予了孟聚家族一面免死金牌。

“除謀反和弑君罪外,憑此免死金牌,北王家族可赦免一切罪行。”

“祈願北王忠心報國,與大魏共度國難。北王不負大魏,大魏亦必不負北王。北王家族與國同體,直至千秋萬代。大魏皇室願與北王家族世世代代守護相望,患難與共,福禍共當。

慕容氏後世子孫,不得有違此約。倘違盟約,天誅地滅,死無葬身!”

看完這份聖旨,孟聚嘆了口氣。他合上了聖旨,沉吟片刻,說到:“看這聖旨的用詞和筆跡,甚是淺顯,可是太子殿下親自擬的稿?”

“正是。太子殿下說,孟太保是武人,用詞太艱深,只怕太保看得吃力,是以太子殿下親自擬稿,親自謄正。”

“太子殿下倒是體貼……如今,太子殿下狀況可好?”

知道孟聚問話的用意,葉劍心點頭道:“如今,為應對南軍,朝廷已經組建征南行營,金吾衛和征西軍的精銳兵馬盡數編入征南行營。陛下親任征南行營總指揮,太子殿下則擔任征南行營的中軍官和行軍總管,主管行營一應軍務事宜。行營已經準備完畢,各路兵馬亦是調齊,出征在即了。”

孟聚明白葉劍心的暗示:慕容毅得以重新執掌兵權,這說明他的太子地位得到了鞏固,也說明了,這份由他制定的聖旨是有效力的,並非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