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功名利祿(第2/2頁)

“這二來,如今科舉一年難似一年,朝中大相公奏請陛下改詩賦為經義及時策,這一改,咱們州府遠離京城,已有一十三年未有人得中進士了。出個舉人便了不得,是十裏八鄉的榮耀。”

“鄉親們送些議程來也是一番心意,湊個喜氣以及將來若有了難處也有求神拜佛的地兒。就如幾十年前,此地大旱但當時的縣令為了不被上官責罰隱瞞不報,致路有屍骨,淒慘之極。”

“後來是先曾祖母休家書一封給了在外為官的令祖父,劉老太爺費盡心思托了禦史往朝中參了一本方大白於天下。 ”

“所以說,”陳世文最後總結道:“這中了舉人,便是有了官身,不但可見官不拜,還能庇護鄉裏,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啊。”

“曾祖母和祖父?”劉玉真驚訝極了,忙問道:“真的嗎?”

“此事你不知道嗎?”陳世文也很驚訝,“這是令祖父此生最應以為傲的一件事,當年教導我等時說了不止一回。”每回說都要囑咐他們照拂鄉裏,做一個好官。

劉玉真搖頭,道:“宅子裏頭很少會提及祖父之前的事。”

“那我便與你說一說吧,”陳世文起了興致,“當年……”

顯然陳世文對這段往事是很熟悉的,從他的敘述中劉玉真很明顯地感覺到他對祖父的尊敬,也明白了幾個之前的疑惑。

比如,陳世文雖然敬祖父為師,但實際上並沒有拜師,因為這世間師者如父,一人不可能有兩個父親,同樣的也不可能有兩個師傅,除非一個是鄉間啟蒙秀才一個是傳授經義指導舉業的大儒。

祖父覺得他只是一個屢試不第的舉人,陳世文若拜他為師那往後便尋不著別的師傅了,他應該有更好的選擇所以一直未提此事,後來有了招他為孫婿的想法那就更沒必要拜師了。

比如祖父是一個非常重視鄉親的人,凡是在他門下學習的人都被他反復提點要多為鄉親做事。劉玉真猜測這可能和之前母親提起過的曾祖父小時候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事情有關系。

再比如,二嬸在家中宣揚的原本應該給王家侄子的省城明山書院的名額,的確是老太爺給他的。但那只是一封薦書,明山書院是南越省的頂尖學府,非各府稟生不能進。

而王家那邊只有一個表哥考中了童生,很明顯進不去,二嬸並不了解實際情況。

劉玉真忍不住問他,“所以其實祖父是有讓你在明山書院那邊拜個大儒為師的想法?”

陳世文沒有回答這個問答,說道:“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太爺不但傳我詩書經義,還教我為人處世,做官為民。有沒有師徒名分並無區別,他是我學問之師,道義之師,我已有師。”自然不需要再拜師。

劉玉真莫名感動,這人還真是有君子之風啊,這心裏頭想著,臉上不免露出了痕跡。

陳世文望著她甜美的笑容,一時間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