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2/2頁)

傅夫子還稍稍談及了參考書目——算經十書,並強烈建議學子們去文津閣將這參考書目借來好好閱讀。

蘇晏顫顫巍巍地記下這十本算學書目。

上午被算學折磨的身心俱疲,下午還得繼續上律法的課程。

這教授律法的夫子姓嶽,是個看起來就精明強悍的中年男子。

嶽夫子清爽的頭發用樸素的發冠緊緊箍好,不留出任何一縷想要破壞規矩的發絲。一身衣袍幹凈整潔,裁剪得當,就連袍角也安安份份地垂墜著。

嶽夫子一雙眼睛掃過,大家立馬正襟危坐,都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壓迫感。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權衡所以定輕重,準繩所以正曲直。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嶽夫子緩緩說道。

他的聲音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聽得眾學子都為之一振。

嶽夫子花了半個時辰來講解律法的重要性,旁征博引,讓學子們聽得一愣一愣的。

接著他又開始闡釋律法在科舉考試中的考法。

關於律法的考察也是大衛朝科舉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除了用簡答題的方式考察大衛朝律法的條文,還需要考生們能作書判。

鄉試、會試的考試一般是從各府、州、縣的公文案卷中選取真實存在的疑難案例,讓考生依據案件寫書判,進行裁斷處理,以此來考察考生對於律法的理解,考量其是否有為官辦事的處理能力。

書判指的是正式裁判文書,這是裁判的官員根據實際案情明辨是非之後所撰寫的公文,對嫌犯科以刑名處罰、對民事爭端進行恰當解決。

書判有規定的格式,得寫明罪犯人的姓名、籍貫、年齡、住所、職業等。當然也少不了犯罪事實,犯罪理由,證據雲雲。

當然,最關鍵的是援引何法律條文,做出什麽判斷。

書判中對於疑難案件處理的“判”,按照考試要求具體呈現出來的就是判詞。

判詞若是能語鋒機巧,讓人眼前一亮、贊嘆不已,那至少科舉考試中書判這一關是過了。

書判難就難在,如何將儒家思想中的人文關懷理念與公正嚴明、不偏不倚的律法條文相結合,化惡緣為善緣,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做出讓老百姓心服口服的斷案。

“說了這麽多,還是得讓你們見識一下案件,才更有感受和體悟。”嶽夫子微微一笑,負手而立,他擡高聲音說道:“諸位請聽!”

課室內的學子們都屏住呼吸、豎起耳朵。

蘇晏也睜大了漂亮的杏眼,眼眸裏頭亮光盈盈。

“某鄉村有兩戶人家,一家住在村頭,一家住在村尾,他們各自喂養了一頭大牯牛。”嶽夫子這說話風格講起故事來也是抑揚頓挫,停頓得當,讓人好奇接下來的事情發展。

“有一日,兩頭牯牛跑上山包吃草。結果吃飽了肚子不知怎的就紅了眼互鬥起來。兩牛頭抵著頭,角抵著角。”

嶽夫子這寥寥數語生動形象極了,仿佛真有兩牛吃飽了撐著開始要對方跪下叫爸爸。

“一不留神,這村尾牛松了腳跟沒站穩,就這麽掉下懸崖摔死了。而村頭牛則是在鬥毆中受了重傷。兩牛一死一傷,兩家人為此鬧得不可開交,告到縣衙請縣官大人做主。”

“村尾牛的主人白白喪失了一頭牛,當然氣不過要對方賠償。而村頭牛的主人則不肯,只道畜生打架怎能讓人來賠?那麽,你若是此時那縣官,該如何判案?”嶽夫子意味深長地問道。

這……兩頭牛沒事找事打架鬥毆,怎麽都不關主人的事情才對。但是死了牛的人家就白白損失了一頭牛也說不過去。

課室裏響起窸窸窣窣的討論聲,嶽夫子見狀也沒有不滿,仍然是淡定從容地站著,等著學子們思索這判法。

“要我說,這村頭牛的人家就應該補償村尾牛的人家。”謝臨風和蘇晏他們討論道,“畢竟人家牛都沒了。”

“但如何賠償?賠償什麽?怎麽才能讓兩戶人家都滿意?這都是值得商榷的,難也就難在這裏。”周允文指出這判案的為難之處。

蘇晏的纖細的右手微微彎起,指節輕輕叩了叩桌面。

他一面在心裏頭思索著:該如何定義這頭牛的價值呢?難道要尋一位懂牛的老農鑒定這死去的村尾牛還能耕地多久?然後再折算村頭牛所受傷的成本,賠償給村尾牛的主人?鑒定的時候所需的人力物力又怎麽算呢?

蘇晏左思右想,還是覺得不妥當,而且極其麻煩。

突然他靈光一閃,倒是有了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