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1章

川國因王位之爭而內亂不斷,同一時間,風國政治中心向上京的轉移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這段時間來,上京大動土木,風國的王宮以及風國官員的府邸都在修建,雖說風國朝廷並沒有明確地表態要遷都於上京,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實際上風國已經在進行遷都了。

本來風國上下一團和氣,殷諄也因自己終於回到魂縈夢牽的上京而興奮不已,偏偏這個時候突然傳來一個天大的噩耗。

隨他一同回京的皇廷大臣們在走到莫地和安地的交界處時遭受到叛軍的襲擊,結果負責護送他們的一萬名天鷹軍將士寡不敵眾,死傷慘重,而皇廷大臣們更是遭受到滅頂之災,共有二十六名大臣連同家眷受到殃及,被叛軍斬殺殆盡。

一下子被殺了二十多位大臣,而且其中不乏二品以上的高官要員,這可算是驚天的大案了。殷諄悲憤交加,責令唐寅嚴查兇手,務必要把殘害皇廷大臣的叛軍緝拿歸案。

唐寅當然心知肚明,哪有什麽叛軍,那就是暗箭的人所為,至於死傷的天鷹軍將士,全是虛報,實際上天鷹軍未傷一兵一卒。

不過,唐寅並沒有放過這個機會,順水推舟,借題發揮,借著剿滅叛軍的旗號,再次在風國全國內進行一次大清掃,打擊風國境內的反叛勢力,鞏固風國內部的穩定。

這是風國第二次在全國範圍內對反叛勢力進行大掃蕩,所波及到的人也極多,即便是民風最柔順的安地,被牽涉到的都已超過了萬人,而其中絕大多數人又被地方官府以叛黨的名義處決。

與上一次不同的是,這次牽涉到的人很少有普通的百姓,大多都是有錢有勢的地方家族。

在唐寅和風國朝廷看來,這些地方家族勢力是最不穩定的因素,也是風國最大的隱患,只要這些家族勢力不與地方的反叛力量相勾結,風國國內便不會再發生大的叛亂。

這一次大清掃,讓風國境內許多在地方勢力根深蒂固的大家族於一夕之間蕩然無存,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起到了極大的威懾作用,最有意思的一點是,這次的大清掃沒有引起普羅大眾的反感,看到本地的那些惡霸、財主被官府抓捕、處死,百姓們大多是拍手稱快。

風國的這次大清掃前後共持續了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感覺再繼續下去風國會產生新的動蕩,唐寅這才傳令地方,讓事態漸漸平息下去。

此次清掃過後,可以說風國的中央集權已達到了頂點,寧地、莫地、安地、桓地的百姓無不是談‘叛’色變,各地、各郡、各縣再沒有反叛勢力出現,至少不敢在明面上出現,公然鼓動地方百姓與朝廷對抗,這也正是唐寅和朝廷想要的效果。

風國為了維穩,采用鐵血的手腕,也讓風國以後在與外敵博弈時不會再有後顧之憂,反觀川國,因為朝廷內部在爭權奪利,導致川國地方上的反叛勢力開始紛紛擡頭,其中又以貞地的叛亂最為激烈。

貞國被滅之後,貞地全境被川國所霸占,只是川國對貞地的統治並不安寧,叛亂時有發生。貞地的民風一向彪悍,而且貞國一直施行的是全民皆兵制,這導致貞人天不怕、地不怕桀驁不馴的個性,根本不服川國的統治。

以前有肖軒在,川國上下團結一致,就算貞地出現反叛,也很快被川軍所平定,現在肖軒病故,川國的朝廷忙於權利之爭,自顧不暇,貞地的反叛勢力見有機可乘,隨之起來興風作浪。

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支反叛勢力是以李舒為首的叛軍,李舒自稱是李韋的第八子,而李韋則是貞王李弘的第十一子,算起來,李舒是李弘的第四十九孫,至於這是真是假已無從查證,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不過李舒打著李弘第四十九孫的旗號,在貞地集結起一群不甘心受川人管制的貞人。

剛開始,他們還不敢明目張膽的反抗川人,只是藏在森山老林當中,落草為寇,以打劫為生,時不時的偷襲過往的小股川軍,只是李舒其人頗有才能,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裏,將麾下的幾百人壯大到數萬之眾,儼然已有成軍的趨勢。也直到這個時候,李舒勢力才真正引起地方官府的警惕。

可是此時地方官府再想出兵剿滅李舒勢力,已然極為困難了。李舒勢力本就已經坐大,而地方官府又犯了輕敵的錯誤,第一次入山平亂的川軍只有五千人而已,還是在不了解地形、敵情的情況下草率進山,結果可想而知,五千官軍,被李舒為首的反叛勢力殺得落花流水,折損過半,大敗而歸。

當地方官府第二次平亂的時候,大大增派了兵力,出動的兵馬多達兩萬之眾,可是經過上次的一戰,李舒勢力也是名聲大噪,從四面八方前來投奔的貞人不計其數,人員在極短的時間內擴充了將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