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人道精神

總結前人,實踐於今,傳於後世,這是人族偉大的天賦。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群星閃耀般的湧現出了一大批偉人。

這些人並非憑空出現,也是有著前人的根基,知識積累,代代相傳,最終厚積薄發。

孔子!孫子!老子!

三位聖人的誕生,影響後世數千年。

最令人激動的是,這三位同時代的聖人,於函谷關前聚而論道。

顧承沒有刻意為之,僅僅是保持關注,這是完全的因緣際會,機緣巧合。

人道大興之兆。

“凡人之力,如何悟道?”

目睹這場並不激烈,卻又足以震撼天地的交鋒,曉夢長長的睫毛顫動,雙眸似有一汪碧水流淌,清亮奪目。

作為大秦世界道家天宗掌門,她自從進入這個世界後,就尋到老子,跟隨這位聖人行走四方,參悟天地。

整個過程中,她與老子沒有交流。

老子從未問過她為什麽跟著自己,她也從來沒有開口請教道法為何。

但他們卻能感受到,彼此對天地大道的虔誠追求。

而在追隨老子的過程中,曉夢的道法突飛猛進,可心裏仍舊有揮之不散的迷霧。

直到此刻,三聖之會。

“人道傳承,最重文字,書籍更是文字大成,著書立作,傳於後世,哪怕一世不成,終有可成之日!”

眼見三聖所展示的道路不分高下,她飄然上前,開口建議。

“請聖人著書,以惠後世!”

尹喜來遲一步,聞言也發出由衷的贊同。

“好!”

孔丘、孫武、老子停戰,互視彼此,齊齊頷首。

子路、伍子胥、尹喜上前,各自奉了筆墨,曉夢則長袖一展,遞上三卷竹簡。

這是四大小世界所制的靈簡,比起紙張,它更能銘刻書寫者的精氣神。

三聖開始潑墨揮灑,一個個字落下,或精簡至極,或玄之又玄的文章,闡述的是畢生所學,畢生所求。

顧承所創造的神文,是對天地的探索,倉頡創造的文字,是對人文的傳承,此時三位聖人的立作,則是理念的追求。

上追天地,下合人道。

孔丘著《春秋》。

孫武著《孫子兵法》。

老子著《道德經》。

相比起歷史,此世的孔丘與孫武,他們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又有大起大落,更有此次盛會,彼此促進。

即便是老子,都有了新的感悟,所著作的方方面面,也更為完善。

當三本著作同成,天地隱隱轟鳴,天樞十二卷將三書的精髓納入,徐徐一震,形態轉化。

大秦世界,顧承借助百家爭鳴,開辟出天樞十二卷,每卷對應一大分支。

此世他先創神文,讓人族繼承神文,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直到此時厚積薄發,天樞十二卷終於也到了晉升的階段。

不再需要十二門一一湊齊,儒家兵家為入世成聖,道家為出世成仙。

入世成聖,出世成仙,最為看重的,就是這三方。

足矣!

當三位聖人的精髓為其所用,天樞十二卷轉化為一團火焰,與大漢龍靈頗有幾分相似,又有些像軒轅丘內供奉的薪火,包羅萬象。

“人族生來弱小,後天卻有無限可能,此為人道精神!”

顧承望著這團孕育著無限希望的火焰,露出由衷的喜悅。

他放棄先天生靈的巨大優勢,投胎轉世,正是為了這一刻。

仙武人族即便壽數漫長,能有兩百載,對於不死不滅的神明來說,也只是彈指一瞬間的事情,但人族從弱小到強大的成長與磨難,卻是神明無法體會的,人族對於點滴提升的積累,化作思想的延續,更是足以突破肉身的限制。

死亡不是結束,只要著書立作,留下種種傳承。

一世不成,還有子孫傳人。

子孫傳人不成,還有千秋萬代。

終有一日,人族能駕馭天地,突破一切限制。

這便是人道精神。

顧承參悟此法,不僅造福仙武大漢的人族眾生,讓他們有希望突破到混沌境,更是為了自身有突破天道,跳出這方天地的可能。

比起人皇訣,這種造福全族的手段,無疑更有意義。

不過凡事有利皆有弊。

人皇訣開創,以往行走諸天創出的招式與經驗,都能包容其中,與人皇劍更是天作之合,戰力提升立竿見影。

人道精神卻只是根基,吸納了孔丘、孫武和老子的所學後,還只是開始。

“去!”

所以這一刻,顧承彈指一點,火焰陡然分化萬千,沒入到在場的孔丘、孫武、老子、曉夢等人體內,也投入到四面八方,千千萬萬的人族體內。

這是反饋。

人皇為樞紐,人族眾生所悟匯聚,以人道精神整合,化作無形的力場,猶如一座籠罩穹野的大陣,反饋到每一位人族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