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相國之才(第2/2頁)

文種搖頭:“伍子胥報仇心切,已是放棄邗溝,專建姑蘇,他那復仇之火,會將吳國拖入萬劫不復之地!”

範蠡笑道:“伍子胥亦有自知之明,他七薦孫武,出山練兵,正是為了找一條約束自己的韁繩,不使戰車失控……”

文種又駁斥,兩人各抒己見,從大勢到小節,分析得頭頭是道,鞭辟入裏,許多細節佐證,絕非空口白話。

顧承頷首。

這二位都可任相國。

這個年代的相國,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具體負責的內容非常繁雜。

從國家方針,到世俗生活,再到農田水利,再到教育普及,無不在其治理之列。

範蠡文種在楚國本就當過下大夫,有底層經驗,又天賦超卓,高瞻遠矚,可謂王佐之才。

但兩人屬於底層人物,哪怕滿腹才華,也得不到施展,難求通天之路。

各國的君王公卿,根本不會浪費時間,聽兩個小人物指點江山,除非他們闖出名聲。

可如果得不到上層重用,又怎麽能在這英雄豪傑輩出的世上嶄露頭角?

這是個死循環。

所以正常情況下,只有在一國山窮水盡的地步,兩人才能得到重用,他們心中早就憋著一口氣,這場關於吳國盛衰之辨,亦是一展所學。

眼見他們如孔雀開屏,爭相鬥艷,顧承笑吟吟地聽完:“我非吳越之人,兩位大才,可願入我國都,一展所學?”

範蠡面色如常,品了口清茶,文種心頭一跳,期盼地道:“不知公子來自哪國?”

顧承微笑:“姜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