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終得展翅方信之,國語注音助識文(第2/2頁)

清理倒是也簡單,只是用耙帚嘩啦啦的掃幾下讓青苔順著水流沖走了便是。

“唐有《切韻》、國朝初則制《洪武正韻》,然韻多且雜、不利教諭治學多矣……”

方信之翻開了這看起來略有些簡陋裝訂起來的本子,開篇便見得那玉螭虎的字跡。

“韻者,當易於教、易於學。可多用,可單刊。此方為韻之本。”

這句話就非常的吸引人了,尤其剛才李徵伯還說這是給孩童準備的啟蒙書籍。

也就是說這本來考慮的就是給孩童讀的,自然是必須要簡單、易學、易懂。

“ㄅ者,‘包’之古體。《說文》曰‘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

“ㄆ者,‘撲’之古篆,又作‘攴’,《說文》曰‘攵,小擊也’……”

方信之捧著本子讀著、讀著,不由得有些哆嗦了起來。

若是以此為本,教授識字豈不事半功倍乎?!

這些注音其實也非張小公爺首創,實際上這些還是源自於大明時期。

明朝末萬歷年海禁大開,歐西人士紛紛東來。

為便後者學習漢語漢字,他們采用拉丁字母等字母以拼注中文漢字之讀音,此注音於焉開始。

其代表者之一,乃萬歷年間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馬竇之著“泰西字母”。

天啟年間時傳教士金尼閣又著“西儒耳目資”,之後系統漸趨完整。

這套系統在後來北洋時期被“國語注音統一符號”,後來則是幾經修正刊行於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