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貫通全境五十載,國之重器唯教諭(下)

“大唐韓昌黎作《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張小公爺望著這些個朝臣們,輕嘆道:“為人師者,身負傳道、授業、解惑之責!怎可輕慢哉?!”

弘治皇帝其實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他考慮的更多的是恢復社學。

歷史上大面積的恢復社學也是從英宗、憲宗,至弘治時期開始的。

但對於為師者的培養、培訓,他卻完全就沒有考慮過。

“國朝百五十年庠生何其多也,然諸位大人居然就都沒有向陛下建議過取其才學為師以教百姓?!”

張小公爺對這件事情其實不滿很久了:“多數庠生散落鄉間,無廩膳又不善營生者生活拮據……”

“而同時百姓又無余錢可供請私塾,以至於多庠生碌碌、百姓欲識字而不得。”

剩下的話張小公爺沒說,但三大學士和六部尚書們頓時臉上火辣辣的。

人家玉螭虎這是在罵他們屍位素餐呢,兩邊其實完全可以互相銜接起來。

國朝只要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並給予一定的榮譽及補助便能夠使兩者都得到安置。

“癡虎兒,你且說說此事當如何打算?!”

弘治皇帝這是看出來了,這臭小子對這事兒肯定是早有謀劃。

三大學士、六部尚書亦是湊過來,他們也很想知道這癡虎兒於此事的方略如何。

“其一、新建一部!其可曰‘庠序教諭部’!專司兩京十三省天下教諭之訓導、督管之責。”

在座的都是飽學之士,自然是知道張小公爺的這個“庠序教諭”是出自何典。

庠序二字是出自《孟子·滕文公》,其曰“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而教諭除了是如今的教職之外,古籍自亦是有提。

大唐張文獻之《論教皇太子狀》曰“若親近細人,不聞教諭,縱欲行善,猶未知所適。”

同為大唐的韓昌黎著《順宗實錄三》則提到“左右前後,罔非正人,是以教諭而成德也。”

畢竟大明這會兒你起個名頭要是沒根由,那得遭笑話的。

尤其是在這些個飽讀詩書的朝臣們跟前,好在張小公爺早有準備不然真出醜了。

馬文升這個時候皺著眉頭,輕聲道:“教諭之責本屬禮部,拆之不甚美。”

張升倒是比較無所謂:“禮部雖掌握教諭之責,然多數不善於此、荒廢多年。拆之亦無不可。”

開玩笑啊,您老馬這是奔致仕、入元老院的年紀了。

我老張可還沒到您那年歲呢,搏一把說不準過幾年就有入閣的機會了。

這個時候跳出來和陛下、玉螭虎唱反調?!老夫可沒那麽傻。

柏崖公,自己人!張小公爺給他使了個隱蔽的稱贊,張升隱蔽的回了一個眼神:必須滴!

“約齋公有所不知,既是重師自是不能不校其才學、德行是否能擔師職也!”

張小公爺眯著那雙丹鳳桃花,對著馬文升輕聲道。

“畢竟,其職需擔負國朝於百姓、孩童之‘傳道’、‘授業’、‘解惑’之責。”

“若是其人才學不佳、品行不端,豈非是教人不成反成禍害麽?!”

這話說的三大學士不由得點頭,的確啊!本是善政,可別鬧的人沒選好弄出惡果來了。

“教諭之責,需有規範、有訓導、有考核!合格者,方可持教諭部其證擔當人師……”

隨著張小公爺一點點的解釋,這些個朝臣們總算是茅塞頓開、頻頻點頭。

首先張小公爺的意思就是,這大明帝國庠序教諭部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設立自己的學院。

擇名師者入聘為師,規範、訓導、考核入學者的教諭水準、察其人品。

通過考核者則頒發“教諭證”聘書予以認可,持教諭證者放可為師、派往社學、縣學。

而教諭部學院入學的最基礎要求是必須是庠生,不限於舉人。

至於為何會說不限於舉人嘛……

那是因為張小公爺,提出了一條關於教諭部的諫言:

任職三年且所教授學生通過上級考試合格達九成者,參加科舉可上提二名。

這條諫言提出來頓時三大學士就搓手了,臥槽!這可是關乎到功名的事情啊!

若是以此為餌何愁他們不肯上鉤?!

張小公爺這個時候再提出來第二條:有此經歷而考得功名,又優先則教諭部任職者……

其職提半級,一年內可申請外放為官。

這就更加臥槽了,京官雖好但下地方才是大多數官員們喜歡的啊!

在京師一直呆著要升職那可不是一般的難,出去歷練幾年只要四平八穩回來那就升上一級。

且這京官出去那基本都是官升一級,才到地方任職的呐!

當然,張小公爺從前不曾白使喚人,在這件事情上自然也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