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虎頭太師張懋公,恩寵榮華皆有故(第2/3頁)

“所以這是老爺您在憲宗朝,多次私往去九邊的理由麽?!”

老周管家唉聲嘆氣的道:“那會兒府裏提心吊膽的,您可知麽?”

“成化三年到九年,您跑了不下二十次九邊呐……”

聽得老周管家的話,老國公似乎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卻聽得他嘿嘿的笑著解釋道:“嗨!當時年少持有勇力,又有老祖之事在前所以才常去……”

“大父,那您當年到底斬下了多少首級啊……”

張侖趴在按摩床上心裏吐出了一口氣,頓時對於虎頭大父的這段歷史非常感興趣。

心說難怪家裏能在九邊屯田,九邊上那些連文臣都說他們“驕兵悍將”怎麽能容外人屯田?

難怪家裏老親兵多出九邊,沒有根由把人派去九邊說不準就做了炮灰沒法回來了。

難怪數朝帝王,許大父掌京營、祭祀、賜宴……等事宜長達數十年。

卻聽得虎頭國公那沉悶的聲音頗有些無所謂的響起:“沒算,大父又不需軍功。”

“估摸著親手陣斬的,四五百級總該有。”

這話叫張侖差點兒一腦袋杵地上去了,臥槽!自家大父這是陣斬了四五百級韃靼騎兵的大牛啊!

一個人斬下的首級總數,都能趕上王越那老家夥封伯爵的軍功數量了!

難怪憲宗不許大父辭軍職,讓大父掌京營、守備京師。

自家大父這等大牛級的好手,放著不用或者放去外面才是傻子罷!

本身就是忠良之後,又有如此好的身手不放在京師保護自己安全那豈不是白癡麽。

估計此事弘治皇帝也是知道的,否則他如何會讓大父繼續執掌京營、守備京師至今?!

張侖也算是明白了為何歷史上憲宗、孝宗兩任帝王,對自己大父評價頗高。

雖然後來的王世貞對自己大父的評價,卻與那兩位帝王相左。

那家夥對於自己這位大父的評價只是顯貴,卻說“生平無他藝能”。

而憲宗卻說虎頭國公“總京營而戎功練達”、“蚤精韜略”,“戎功”配之京營可理解為極大的軍功。

“練達”則是指閱歷豐富,但掌京營的老國公依照記載就沒有出過京師打仗啊!

哪兒來的大軍功閱歷豐富?!

蚤大意指跳蚤,意味著很小。這裏的“蚤精韜略”,指哪怕非常微小的韜略細節都能精通到。

這玩意兒憲宗怎麽肯定,都沒有出過京師作戰的大父“蚤精韜略”?!

但這一切剛才就完全得到了解釋,甚至英宗在駕崩前的天順七年十二月突然給了自家大父一道誥封。

這件事也能夠解釋的通了,若不是大父真的有本事。

英宗怎麽會在駕崩前,專門給一個二十二歲的毛頭小夥子下誥封?!

那會兒大父才二十二歲,既沒有軍功又不掌握兵權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如果說大父做了什麽讓英宗覺得很牛逼的,但卻又不好宣諸於口的事情這就解釋得通了。

到了孝宗這會兒,給大父的評價是“韜略精通”。

這比之他父親的評價實際上是往下降了一層,這大概是源自於大父在成化後再沒出京作戰。

但最終張懋去世後給的謚號是“恭靖”,這個謚號可是比“文正”、“忠武”這類頂級謚號更罕見的謚號!

在講究於禮教、寓意的大明朝,給予謚號是極為謹慎的。

上一個拿到這個謚號的,是靖難名臣、一人力守北平、多次監國、明仁宗親撰祭文的姚廣孝。

姚廣孝這個謚號寓意頗深,成祖能多次讓他監國自己放心出去征伐、仁宗肯親自寫祭文。

如此信重肯定不是不願意給他一個文臣至高的“文正”謚號,那麽“恭靖”這個謚號就頗為值得玩味了。

張侖也不由得感嘆,若是大父做下這些事情那麽給予這個特殊的謚號也就說的通了。

而王世貞生於嘉靖五年,大父歷史上記載去世的時間是正德十年。

也就是說大父都Say Goodbye整十一年了,小王才剛剛生出來。

等他作《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去評價虎頭國公的時候,老國公那骨頭都能拿出來當棒槌使了。

一個跟虎頭國公連接觸的機會都沒有,在人家身後數十年卻去評價人家“生平無他藝能”。

其實從這點也可以看得出來,大明時文人對於武勛的蔑視和鄙夷。

他甚至都懶的了解為何跟英國公接觸的較多的兩朝帝王,會評價英國公韜略好。

就很直白的下論斷說虎頭國公“生平無他藝能”。

反而是大書特書英國公家的榮寵、豪遮、顯貴……

比如“為太師,俱加階特進,俱勛左柱國,俱再知經筵事,俱再監修國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