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3頁)

人之命運與性情間的必然,真是難以捉摸。

陣中也已起舞。

雖多了幾個人,又少了領舞主導,卻絲毫未顯露亂象——世間舞樂本是同源,互生互成。阿羽天生便韻感、靈感遠超常人,同等修為之下的比鬥爭勝,他都能主導場面,何況是引導自家排演的舞陣?只消巧妙調度陣中靈力流轉,示以節奏、方位,陣中舞修自然心領神會。

地上奔湧的靈脈之流漸漸逆流騰空而上,如雲之興起,蔚為大觀。

然而將地脈靈流導出,化作可在天地間周轉運行的靈氣,只是起勢罷了。

想要為凡人灌靈入體,還得令天地間靈氣交互震蕩,化生為凡人也能吸納吞吐的雲氣、煙氣、香氣……這便是領舞的職責。

天女散花一式,便是將上逸的靈氣化作漫天花雨灑下。花雨落而沾衣,沁心入脾,凈邪洗穢。領域所及,人人受惠。

然而九歌門裏目前修成了這一式的,只舞霓一個。

旁人要做,便只能憑修為強行激蕩化消靈氣。而舞陣之中,顯然無人能憑一己修為做到這一點。

舞陣至此,漸漸無以為繼了。

阿羽坦然停了琴聲,靜靜的看向樂韶歌。

這倒是稍稍出乎樂韶歌的預料——她還以為阿羽會更好勝些,嘗試著挑戰一下憑一己之力能否化消此一困境。

誰知他直接把難題丟給樂韶歌了。

話又說回來,山門開啟之時在即,也確實沒有考校阿羽的余裕了。

樂韶歌便道,“我將親傳舞法,你們仔細看好。”

她擡手輕拍。

掌音清脆如玉石相擊,天地間清靈之氣霎時為之一振。

——所謂樂修,擊掌成樂、踏足成舞。牽衣、拂袖、一喘一息、一靜一動……無不合乎天籟神|韻之意。

阿羽要看她如何解決?那她便解給他看,讓他仔細品味品味師姐二字究竟是何含義。

她掌音起時,舞雩台下瓊花萬枝,瑤竿千樹,皆無風而鳴,瑯瑯然神籟天成。

座中鐘、磬、鼓、築交相呼應,琴、瑟、笙、簫亦錚嗡有韻。

樂修弟子通曉天籟,聞聲而識調,立刻會意——便隨著樂韶歌的指引,漸次奏響清音。

唯阿羽按住琴弦,不許瑤琴擅自鳴響。

他目光灼灼,擡頭望向了樂韶歌。

——世間舞樂同源,相生相成。然而究竟何者為先,何者在後?樂修弟子內心俱都有傲慢堅持。舞是聞歌而起舞,是踏歌而成舞。只有樂修引導舞修,而不聞舞法反過來引導樂聲的。偏偏他的師姐此刻是在以舞導樂,想要教他彈什麽、怎麽彈。

他終於被激起了好勝之心。

樂韶歌本無挑釁之意,然而看他回應卻也即刻明了,於是抿唇一笑。

留三字提示給阿羽,便拂袖旋身,足踏清塵而起。

“——雲韶。”

所謂九韶樂,顧名思義,是由九首韶樂共同組合成的一套心法。

而所謂的韶樂,是上古時流傳下來的集歌、舞、曲於一體的“天韻”,是普天之下最雅最正的“大音”。

《雲韶》,便是九韶樂中的第七首。

當年直到樂韶歌死去,阿羽也只學了九韶樂的前六首。此刻他自然還不會這第七首。

但樂修的不會,並不意味著世俗意義上的不會彈。只是尚還不能領悟、彈奏出其中玄妙罷了。

——阿羽他聽過《雲韶》曲。

以他過耳不忘的樂感,必定能一個音也不差的彈奏出來。

至於能不能同樂韶歌所跳的雲韶舞相呼應,那便看他自己的悟性和修為了。

阿羽果然撥響了琴弦,取代樂韶歌,開始引導樂部弟子演奏。

他尚還未研修過雲韶樂,不能胸有成竹,信手拈來。只能憑天賦與領悟力,強行一邊在腦中解讀曲譜,調動真元竭力奏出曲中玄妙,一邊留神呼應著樂韶歌足下之舞,不使舞樂錯離,一邊還要引導掌控著樂曲合奏。

他演奏得很是費力,眼、耳、手、神、意卻無一息松懈退縮。催動著澎湃靈力,指下清弦卻奏得精準流麗。

這少年較勁起來,便是傲骨錚錚。

這時若不交付信任,未免輕賤了他的堅持。

樂韶歌於是收起三心二意,專注於傳授舞法。

她踏塵而起,淩空走向舞雩台。

天地間靈氣隨她足音而動。

只聞見一踏一清響,一步一蓮華。漫天漫地瓊玉之振,華英之光。

待她踏上舞雩台時,天地間清靈之氣已如激石蕩水一般,亂波叠起,動蕩不休。

區區幾步而已,阿羽已控不住琴域內激蕩的靈氣,甚至看不透樂韶歌所跳之舞究竟意欲何為。

汗水沁出額頭。

——奏樂之人被舞者引走了節奏,卻又把控不住舞者的意圖。這狀況令他的自尊很是受挫。

然而他依舊不肯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