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番外(十九)

(二)

標題:如果雲清流真身穿越到歷史上的秦朝

正文:

前提提要,諸子百家之中, 家發展的又快又好。

其發展趨勢超過所有, 短短幾年間就將其他學家壓在了腳下。

實際上,不僅是其他學家不明白, 家自己也不太明白。

當家特制的一本又一本的集發出去之後,一個個家就寄了故事過來, 說要為家的發展盡一分心力。

自己人寫故事過來, 說是要傳播出去。

家負責刊印的那部分人覺得這是互利互惠的事情, 便答應了。

由於東西賣出去後賺了一點錢,他們還取了一部分錢寄給了那些寫故事的人。

之後越來越多的自己人寫故事過來了, 也有越來越多的書籍出版。

在這樣的過程中,家就慢慢的做大了。

整個過程,堪稱魔幻史詩。

家的人回想起來, 都有些覺得不可思議。

什麽時候家的人那麽多了呢?簡直源源不斷, 數也數不清。

雖然有的人寫的故事並不好,文筆差的一逼。

不過那也不要緊,有專門的人把故事提煉出來,再進行加工、出版。

本質上, 家看重的是故事,並不是文筆。

反過來,如果有人的故事不怎麽樣, 文筆卻是十分美麗。

那麽無論怎麽樣,這樣的故事也不會拿出去出版的。

當然那些文字優美的人也不是沒有出路,就是把別人的故事重新加工, 得到一份潤筆費。

不管是為什麽,家是發展的很好的。

由於在秦始皇的高壓下,幾乎所有人都認識些許字。

因此家出版的書籍上面的文字,老百姓們是看得懂的。

再加上現在的書籍是真的便宜,他們又有固定的金錢來源,從不擔心吃飯的問題,因此也有余錢購買。

反倒是其他學家出版的書籍,雖然受到眾人的追捧,可是買的人卻不多。

問一問原因,不過是最簡單的幾個字,看不懂而已。

是的,看不懂。

畢竟那是文言文,極難理解。

家就不同了,雖然直白通透了一點,可是恰好讓老百姓們看得懂,讀得通。

一個是不容易讀懂的文學知識,一個是直白通透的民俗故事。

兩個放在一起對比,很容易就能明白為什麽家的故事賣的那麽好了。

別的先不說,先說說家對於自己人的理解。

所謂的自己人,其實就是認同家的理念,並以此做事而已。

至於和其他學家一樣要通過考核才能加入某某家之類的事情,他們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

因為如果真的那樣的話,原本就發展不好的家,就更發展不好了。

由於這樣的規矩,家就在這新時代占了便宜。

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認同了家,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了家的一員。

比如那些投稿的人,無論以前是不是家。

其實按照這個時代的人的標準,他們已經是家的人了。

至於有沒有其他的學家的人投稿,他們又是哪一家的人?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

寬敞明亮的房間內,無數人拿著書籍搖頭晃腦的學習。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字,明白基礎的道理。

至於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用理會。

說白了,其實就是掃盲班。

義務教育都不知道實行多少年了。

老一輩的除了先天不良的那些之外,全都認識字。

這要是換在大秦帝國建立之前,是萬萬不可能發生的好事。

不知道什麽時候起,人們早就已經習慣了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就把孩子送去學習。

反正一個錢都不用花,再加上孩子不去學習的話罰的都是家長,所以他們也就沒想著搞什麽小動作。

再說了,現在不讀書都不行啊,所有的孩子都讀書了,偏偏有一家的孩子沒讀書,那不得丟人丟到姥姥家。

讀書並不是那麽好讀的,特別是在啟蒙這一時段。

如果大部分的孩子都無法理解,那麽教學就失敗了。

話又說回來,在這一個階段也是最容易搞私貨的。

比如儒家教導的論語,道家教導的道德經,墨家教導的墨子,法家教導的韓非子……

至於老百姓們懂不懂,那又有什麽關系呢?

懂得人自然懂,可以吸納進學派之中,不懂的人認識幾個字就行了,再多的要求就不好了。

那些學習能力或者某方面特別突出的人有了進階渠道,以後會跟隨老師們繼續學習。

那些被淘汰的也就是認識幾個字的時候會回到家中,繼續祖輩的生活。

所謂的義務教育,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比如給了那些一心向學的人一個機會,不再受限於往日的階級。

當然,[]這些都是大範圍的問題,暫且先停下。

先說說這一個課堂中,滿是十三四歲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