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番外(十九)(第4/6頁)

老大爺毫不隱瞞的說:“看不懂。”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如同一座大山一樣壓在了學子的身上。

他現在終於明白了,為什麽家的文字簡單到粗俗,可是還是有那麽多人捧場。

其實原因很簡單,普通人都看得懂。

而不是像那些文學巨著,一般人根本就無法理解。

學子憋了很久,憋出了一句話。

“其實你可以請教他人,弄懂文字間的含義。”

聽到這樣的話後,老大爺奇怪的看了他一眼。

“老頭子我過得好好的,為什麽要低聲下氣的求別人?”

不配擁有姓名的學子:“……”

我有一句媽賣批,不知當講不當講。

這一群學子們走訪了很多人,深刻的明白了一個道理。

如果有些東西不接地氣的話,那麽捧場的估計只有一小撮人。

諸子百家的文學巨著,難道不好嗎?

不不不不不,非常好。

可是那又怎麽樣呢?

看不懂的就是看不懂。

大秦帝國的老百姓們雖然不是文盲,可是不代表他們就能夠看懂那些文言文。

秦始皇讓人培養他們的目的,主要是讓他們能夠看懂大秦帝國的公文。

話又說回來,大秦帝國的公文早就改革了。

以前由於使用的竹簡的緣故,為了節省竹簡的開支,公文也是用的文言文。

只是自從全國掃盲之後,文言文就不是主流了。

為了讓普通人也能夠看懂公文寫的是什麽,秦始皇帶頭使用大白話。

不得不承認,這麽多年過去後,大白話早已經深入人心。

大秦帝國的公文先不提,先說說家的出版書籍。

家不知從哪裏弄來了一套標點符號,配合著大白話形成了出版的特殊風格。

不說裏面的內容怎麽樣,只說這樣的風格讓普通人也能夠看得懂。

再加上家的故事多種多樣,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學子們在了解到這一點後,準備改革。

不說變成家那樣的通俗易懂,總之是要讓普通人能夠看得懂。

打個比方。

比如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求問,這是什麽意思?普通人能夠明白嗎?

不用問也知道,普通人是不明白的。

所以要有人把這句話的意思標注出來,讓普通人也能夠明白他到底是什麽意思。

這些學子們說不上是膽大包天之輩,可是也是一個非常有行動力的人。

於是他們自己給了注釋,並且請人幫忙出版。

不為別的,只為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家的學說。

或許這樣做是真的有好處吧!不少人漸漸關注於諸子百家。

當諸子百家的人察覺到了這一點的時候,矛盾也開始了。

不為別的,只為那些學子們的注釋,難道就是標準答案嗎?

無數人不服氣,給出了屬於自己的注釋。

一時間,各種各樣的注釋泛濫成災。

老百姓們只覺得頭暈乎乎的,完全不知道該買哪一本。

總覺得這也好,那也好,分不清對錯。

由於注釋的緣故,短短時間內,不少諸子百家內部開始爭鬥起來,真正詮釋了什麽叫做內鬥。

比如說儒家,各種各樣的流派數不勝數。

一個短短的句子,也能夠相互鬥的明火執仗。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短短的一句話,明面上就有六個觀點。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沒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麽。

二:興於詩,立於理,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理。

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須加以引導。

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嗎不。還是要進行教育。

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人民守法善良的,讓他們自主行為不要過多約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懲戒教導使其知曉過錯。

不過是一個句子而已,雲清流都看得頭暈眼花,更別說是無數的典籍了。

至於老百姓們,他們總覺得自己更懵逼了。

以前是完全看不懂,現在雖然看得懂了,可是看得糊塗。

同樣一個句子,那些人到底是怎麽搞出相反的意思來的呢?

對於這樣的情況,秦始皇表示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