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故國神遊(30)三合一(第5/6頁)

肯定是擴路面的時候發現墳頭擋路,或者嫌棄禦駕所過之處有墳塋不吉利,因而叫人家把墳給遷了。

當然了,這事是下面的想把事情做的盡善盡美,這卻不是乾隆要求的。事實上,乾隆打從前年說要南巡開始,就不停的告訴下面的人:行營宿頓,不過偶一經臨,不可過求華麗,多耗物力。至於要參觀的名山古跡,只需掃除潔凈,足備臨觀即可,不必分外崇飾。即使有頹圮之處,隨宜補葺就好,費用由官家置辦而不得取自民間。

甚至在出發前,乾隆還下了諭旨,說了:清蹕所至,除道供應,有司不必過費周章。至川原林麓,民間冢墓所在,安厝已久,不過附近道旁,於輦路經由無礙,不得另其移徙。

弘晝見自家皇阿瑪臉色不好看,還是入弱弱了辯解了幾句:“……我四哥真下旨說了,可下面這些人辦事,怎麽這樣呢?”為了討好皇帝,一點也不顧及老百姓。

南巡路長著呢,要歷經直隸、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去時旱路就得一千七百五十八裏,回程路也大相同,光旱路又得一千四百四十二裏,這沿途得經過多少村莊?又有多少亡魂得被打攪。誰家的老先人躺下那麽多年了,好端端的叫挖出來,誰能不罵娘。這是要壞名聲的呀!

挖人墳塋,這都是殺頭的罪過。可官府的行徑,跟挖人祖墳有什麽區別?

說實話,動人祖墳比打人家四十大板還遭人恨。

四爺沒反駁這個話,弘歷提前下諭旨了,但下面逢迎巴結確實不是弘歷的初衷,那麽接下來呢?他就問弘晝,“此事以前他不知,現在知還是不知?若知了,那他會如何處置?”

弘晝恍然,到這裏都不算是四哥的錯,那麽接下來若是處置不當,才是四哥的錯。

晚上的時候,弘晝還是把這個事跟乾隆說了,“四哥,下面這些大臣,太過了。這麽做於萬歲爺您的名聲有大礙。若此風氣刹不住,以後打著為皇家的旗號肆意妄為,只怕到時候想止也止不住的。”

弘歷皺眉,皇阿瑪的動向他當然清楚,沿路用的不是官道,而是禦道。禦道標準是幫寬三尺,中心正路一丈六尺,要求堅實平整,一律黃土鋪墊,清水凈道,便是遇上石板石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就是拆了原有的石拱橋,另外修了符合禦道的橋梁。這是一打眼就能看出來的事。

為這個處罰朝臣?可朝臣只是實心的為朝廷辦事,真心實意的將他這個皇帝當做神明一般崇敬。若是因此而受了處罰,那以後誰人敢這麽對君王。

但弘晝說的事也確實在理,也難怪皇阿瑪不高興,擾民而言,確實是擾民了。甚至不止是擾民,便是不需要的開支也不知道多花出去多少。他先打發弘晝,“累了一天了,去歇著吧。朕……自有處置。”

弘晝心說,只要你重視就行。

弘歷斟酌再三,便叫人擬旨,蠲免江蘇、浙江等省歷年積欠錢糧。

旨意一出去,四爺這邊就收到消息了。弘晝皺著眉,低聲跟他阿瑪匯報:“……從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三年,江蘇積欠地丁二百二十八萬余兩,安徽積欠地丁三十萬五千余兩,全部蠲免。因浙江此前並無積欠,今年應征地丁錢糧蠲免三十萬兩……另有直隸山東所過州縣,蠲免本年應征額十之三……還有山東歷年欠谷九十七萬石……”

凡是因為南巡受到影響的百姓,多少給予了一些補償。

弘晝就道:“也算是一種安撫。”

安撫?

林雨桐給了他一個白眼,“打個比方,我先在你家巷子口挖一條深溝,把路給你斷了。你是進進出出的都不方便,去哪都得多繞點路。這家裏產的東西不好拉出去都是小事,這要是家裏老人病人,給孩子急著找大夫,你再著急過不去,你什麽想法?可不得有人天天的咒罵,那不滿得積攢多少。何況動人墳塋,人家能恨你祖宗幾代。而施恩呢?你本來欠我十兩銀子,我說你給我八兩就算了。那二兩算是給你的補償。可有人在乎那二兩,有人不在乎那二兩。便是在乎那二兩的也不會對你感恩戴德,只會覺得你給減免的少了。”

弘晝‘嗯’了一聲,這就是人性。自身受到的損失,會在心理不斷的將其放大,恨不能說的全天下都欠他的。接受了補償,有幾個覺得這補償是補償夠了的呢?

所以,該埋怨的聲音一點都不會少。

他有點明白過來了,“若是處置官員,這就不同了。百姓們會知道,皇上的心裏是有百姓的。做那些缺德事的是那些當官的。現在皇上是為民做主……”多少怨氣也都散了。連大官都處置了,還要如何?百姓的訴求向來也不多。

弘晝知道,這是皇阿瑪再一次在暗示自家四哥,該下手的時候要下手呀。他回去打算把這個事再找機會跟四哥嘮嘮,可還真不趕巧,這幾天乾隆的精神不太好,心情也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