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故國神遊(25)三合一(第3/6頁)

一樣的話怎麽說出來就那麽不動聽呢?

烏拉那拉都不知道自己哪裏又做錯了,被皇上甩了一個冷眼過來。細細想想,並沒有不妥當的地方呀。女人家需要的東西跟男人家需要的東西本來就不一樣,嫡母需要什麽,難道要跟庶出的兒子要?當然還是女人家之間好說話嘛。這話錯了嗎?

來的時候好好的,走的時候兩人別別扭扭的。弘歷的眼睛都不帶掃一眼烏拉那拉的。

可林雨桐是真沒啥時間管了,她和四爺這幾天都挺忙的。

四爺那邊的玻璃終於出來了,叫了人,在院子邊上蓋了玻璃暖房。剛開始做,工藝上算不得多好。但是只做暖房的話,卻足夠用了。在暖棚的設計上,玻璃頂上還加蓋了一層,不會全蓋住,行程一個斜坡的角度。能每天保證一定的陽光照射,在有大雨大雪的時候又不會直接壓在玻璃棚頂上。

哪怕是加蓋了一層,卻也不會很高。為了保暖,用的是坑棚。從地平往下挖了一米五左右的坑,如此能有教好的保溫效果。墻體上再加上火洞,天冷的話裏面隨時可加溫。

四爺要幹點啥,那用人根本就不由愁,只說啥時候要,人海戰術也得幹出來的。

林雨桐呢,早前就泡了西紅柿籽,這東西現在能種了。

說起這個西紅柿,現在都叫它藩柿子。這東西早有,但一直沒人吃它。

最早懵懂的來到大清的時候,整日裏就怕露餡,這些東西她哪裏想的起來。等到跟四爺回來的時候,忙這忙那的忙了一輩子,吃的也都不差,還真沒想過一定得吃口啥。倒把這個小小的東西給忽略了。後來,她甚至想,宮裏不吃,保不齊民間有人持呢?

於是,她還真想過查一查資料,結果在《綠野仙蹤》中看到這麽一句話:不想他是個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歪貨物。

這個《綠野仙蹤》是清朝李百川所著的,大概成書於乾隆二十九年前後。也就是說現在這個時間點,還沒這本書。但由此也可見,大家對這個西藩柿子的普遍認知就是‘中看不中吃’,但當做觀賞種植卻不稀罕。四爺是個比較嚴謹的人,對這玩意他早前也沒在意過,見林雨桐認為西紅柿是清朝從國外引進的,他就搖頭,叫林雨桐去看一本叫《植品》的書。他說那是第一個記載西紅柿的文獻,是明朝趙函所著。他在書中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歷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後來他又拿了王象晉的《群芳譜》,“這兩本書是一個朝代的,成書相差也就三兩年。可以相互佐證。”

然後林雨桐就覺得吧,可算是追朔到根上了。後來在1983年,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西漢古墓裏,出土有陶器、漆器、藤笥、竹笥近60件,並有稻粒、果品、獸骨等食物遺存發現。同時,還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植物種子。經過培育發現,這些種子屬於西紅柿,也就是番茄!

這一類的新聞誰看過都是掃一眼就過的,林雨桐跟四爺當時是一塊看的新聞。然後她還傻乎乎的沒有意識,四爺就先問她一句,“如果漢代就開始栽培西紅柿,那這西紅柿是作為觀賞植物呢?還是食用的水果蔬菜?漢代的西紅柿種子是國外傳進來的,還是我國本土的?後來它是本來就有,只是存量少……還是絕種了,直到大明才引進回來的?”

林雨桐:“……”我哪裏知道?你不問我都當過耳風了好嗎?

然後四爺當真為這個翻了很多典籍,但是無奈:這玩意還就真成了一莊懸案。

林雨桐現在打算種這東西。之前搬來的時候也都想著種呢,可那時候是能找到什麽種子就種什麽種子。林雨桐存著的種子不敢隨意的拿出來。後世的種子都是經過改良後的。這玩意不可隨便的往地裏撒,還是土生土長,一點一點想著改變的好。

如今手裏的種子,是叫人特地找來的。

現在這個時期,正處於高產農作物推廣的一個節點。兩人對種地越是表現的執著,越是會有人去重視。因此,四爺還打算在暖棚裏種玉米,開春就能吃到玉米棒子。

包括紅薯,現今也只在很小的範圍內種植。這個是有考據的,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采錄閩侯合志》中有記載,甘薯先在閩南,後傳種於鄞州、膠州、青州、豫州各地,漸次在浙江各地傳播,而那時是乾隆二十年前後。

林雨桐跟周圍的農婦閑聊的時候也詢問過,百姓有些聽說過,有些壓根沒聽說過。但是皇家還是吃過的。下面的人當成稀罕物晉上來的。

今年入秋,就叫陳福采買了好些,明年就得種上。

反正,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解決溫飽問題。別管吃的好還是吃的孬,百姓不餓肚子,便是路上的乞丐,只要願意,去哪個荒山裏開兩畝荒地,種兩畝番薯,也不至於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