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第2/3頁)

羽青鸞說:“或許他只想當賣力氣不願意琢磨那些瑣碎事情的苦奴呢。”種地,需要先挖土,再育苗,之後施糞澆水樣樣都要看著,人得圍著地轉。當苦奴,白天拉出去幹活,掄起斧頭錘子埋頭幹,到吃飯的時候與眾多苦奴們搶口飯吃,回到奴圈倒頭便睡,萬事不操心,餓死累死了算,這樣天生苦奴命的人並不算少。

裴三郎想想,無話可說。

羽青鸞注意到,以前在京城的時候,鵝一年四季都在稻田裏,但……現在都關在鵝圈裏的。

管多銅告訴他們,稻谷成熟了,鵝放到稻田裏會吃稻子,要等到收割以後再放出去。現在家家戶戶都把鵝和鴨子關在鵝舍,偶爾趕去水塘裏放一放就好。

裴三郎:“……”

管多銅還告訴他們,“放小魚苗的時候,也不能放鵝和鴨子。它們都會吃小魚苗。稻田養魚,不能養吃草的魚,不然稻苗都禍害了。”

裴三郎:“……”

管多銅還說,在稻田裏養螃蟹,螃蟹會在田坎打洞,田坎容易坍塌,蓄的水都跑了。稻田裏有很多螃蟹,在插秧前整理稻田的時候需要把螃蟹抓出來,這個季節,稻谷收割後,又可以再抓一批,很多。

正好今天已經有稻田開始收割了,管多銅挑了些村裏的小孩子去抓螃蟹。

裴三郎和羽青鸞在村裏逛到中午,把村子逛得七七八八,他們回到驛站,簡單吃了點飯,哄著孩子睡了一會兒午覺,下午,管多銅從家裏拿了麻繩編的魚網到河邊撈魚去了。

裴三郎的胸前掛著孩子,牽著羽青鸞,站在岸上,看管多銅帶著戰奴撈魚。

旁邊的草叢裏鉆出條手臂粗的蛇,羽青鸞腰間的天鸞劍出鞘,一劍戳在蛇的頸部,將它挑起來,剛想扔出去,就聽到旁邊的親隨軍喊她,“長公主。”

羽青鸞讀懂親隨軍臉上的表情,把挑在劍上的蛇遞過去。

親隨軍抱拳道謝,取下蛇,取落地斬下蛇頭,留著晚上燉蛇羹。

河裏的魚很多,不多時,管多銅便撈到好幾十條,加上抓的一大桶螃蟹,都給了裴曦。

裴曦的隨從提到驛站,由他的廚子下廚做了一大桶清蒸螃蟹,至於魚,受條件限制,全部做成烤魚。

第二天,他們繼續趕路,然後到下一個村子時,又逗留一日查看村裏的情況。

村子裏是由莊園裏的老手帶新手進行耕種,新的種植方法推廣得挺好,但是,裴三郎發現他太高估奴隸們的自覺性了。

他們幹活賣力是因為獎勵是當天的,能多一兩勺飯,菜裏能多幾塊肉,不幹活就要餓肚子。

在他借糧食給他們以後,他們不餓肚子了,下河撈點魚、進山打點獵都能吃飽,又不懂得算賬,抱著過了今天不管明天的心思,不願意學種地,於是,地讓他們種荒了。

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地種荒的情況。

劃地,一個人最少都是十畝地的標準,一荒就是十畝,想讓他們開荒就更不可能了。

那些勤快的,在有畜力的情況下,一個人能種到十幾二十畝地,甚至更多,起早貪黑地幹。

裴三郎把收集到的情況拿小本子記著,等後面再解決。

總體上來說,扣掉那些荒地,每個村子還是有余糧產出的。

裴三郎他們走走停停,在經過五六個村子以後,遇到了開荒隊。

開荒隊分成伐木工、木材運輸工、修路工、開田工等。

先是伐木工把樹砍倒,那些樹都是百年木材,不可能扔在地裏不要,會經過簡單的粗加工,再由搬運工運到鸞城作為建造房屋和家具的主要材料。

交通,是第一要素,伐木工把樹林子砍伐出來,修路工要修出一條足夠寬敞的商道,以保持商隊運輸暢通。

來往的商隊多,經常會出現兩支商隊錯身而過的情況,商道如果修窄了會堵,修的是雙行道。

交通是首要的,開路的伐木工跟開驛站和開田地的伐木工不是同一批,他們要先開通到鸞城的路,沿途的村子和驛站再由其它人慢慢開。

到鸞城的路已經修通了,驛站也都修好了。

裴三郎遇到的是在村子裏開墾田地的開荒隊。

他知道開荒苦,但見到他們開荒才知道有多苦。

這種積年的深山老林子,砍倒樹木運走都是輕松的。

砍出來的林子裏真是……什麽都有。

千百萬年積累下來的腐木落葉層,很厚,枯葉爛葉鏟起來特別費勁,裏面還有很多埋在地下的死掉的爛樹木,又濕又沉,陷在泥裏面,根本拉不動,得拿斧頭劈開再運走。

埋在地下的爛木頭裏面讓生活在地下的動物做了窩,挖出成窩的蛇和老鼠很是稀松平常。

挖出來的森蚺那麽大的大蟒蛇拿來燉了吃肉,剩下的蛇皮,僅裴三郎看到的都有十幾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