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我愛種田(第2/3頁)

可是,慕容鮮卑太可怕了,如果說高句麗和更東邊穴居的挹婁人他們還能勉強抵抗的話,慕容鮮卑簡直就是他們的克星,三十年前,慕容鮮卑就攻滅了他們扶余國,爺爺依慮王自殺了,父親逃亡到了遼東,向晉朝求援,是當時東夷校尉,打敗了鮮卑人,同時且他們復國。

但就算這樣,慕容鮮卑也不罷休,他們把數萬人抓為奴隸,賣到了晉朝,好在當時的晉帝仁義,將他們扶余的奴隸送了回來……

“太守是有什麽要事麽?”想到這,依玄去拜訪了李成,後者既是護東夷校尉的兒子,也是他們扶余國如今最大的雇主,是他幫著將國內的很多平民送去了渤海郡,從而換來了重要的糧食和鐵器,靠著這些,他們的國家才高句麗、慕容鮮卑、還有挹婁人的侵擾下生存下來。

“沒什麽要事,只是去看稻田了。”李成回答道。

“稻田?”依玄有些茫然。

李成看著這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想到這些年靠他收的中介費,笑道:“嗯,正好有空,便帶你開開眼界。”

依玄有些惶恐地道謝。

李成淡然地揮手:“隨我來吧。”

依玄跟了上去。

李成上馬出城,帶著依玄來到襄平城外西邊的一處河灘上,依玄目光有些震驚,這裏有好多田。

浩浩蕩蕩,一望地際的田。

田裏種的是豆子,蔓延很遠很遠,他有些驚嘆,但又有些失落……豆子他們扶余也有的種,但是這東西吃了脹肚子,很難受,在他們那,只有健壯的,能打獵采集的人,才能吃上好的飯食,老人孩子,大多都吃的豆子或者割口的大麥。

順著田路走了一截,一片有數十畝的田地出現在眼前,這東西讓依玄有些茫然,他從未見過這種植物,細小的花穗開在又高又整齊的草叢裏,田裏有水,蔓延的整整齊,不由回頭看向了李成。

李成卻不看他,而是走向了視線盡頭的一座的涼亭,那裏正有幾名晉人正在聚集在亭下的桌案邊,細細說著什麽。

依玄跟了上去,有些疑惑地問:“李叢事,那些種的是什麽?”

“那是南方的作物,叫水稻。”李成傲然道,“它結的果實不知你聽過沒有,叫白米。”

依玄驚呆了。

“水、水稻??”

他怎麽可能沒聽過水稻,那是晉朝南方的作物,但在粟米之外,還有白米,在北北是頂頂珍貴的貨物,在扶余,是珍貴的供品,只有王族才能吃到,依玄吃過,但也不敢多吃,因為那是他們父親才能隨意享用的東西。

但是,水稻,水稻怎麽可能長在這裏,長在這麽遙遠,這麽寒冷的地方??

他的心都要提起來了,感覺頭暈目眩,這幾日的勞累奔波仿佛就一起湧了讓來,讓他身渾身都快濕透。

可更多的,是瘋狂的心跳聲。

那可是,那可是米啊!

在北方能種出的米啊!

可以代替豆子,能大量種植的白米啊!

如果有了這個、要是有了這個,如果扶余也能種上稻,會不會,他們會不會也像晉朝一樣繁華,一樣興旺?

不用進山狩獵,不用吃廢柴禾的豆子和高粱,能長得更高更壯,有力氣築一座如襄平這樣的石頭城,而不是木柵做城墻……築一座能抵抗鮮卑的大城?

幻想之中,他似乎更暈眩了。

……

而涼亭中,希銀正聽著手下的匯報。

“東北地區的稻米種植歷史非常段,大約是在十九世紀才開始,先前一般都種的大豆和高粱,”希銀的小弟林鐘期正認真匯報著自己的選種和種植記錄,“但是積累的經驗非常多,最開始東北地區種的是朝鮮半島帶來的水稻,但是產量不如人意,所幸的是當時種上了北海道耐寒的‘赤毛’稻,這才在東北開啟了主糧的種植,我查看了所有關於赤毛稻的文獻,找到南方的航海隊,請他們幫助尋找南方所有海拔在一千八百米以上的區域,尋找沒有稻田……”

“幸運的是,這種稻田雖然少,卻依然有。因為吳興沈家如今在南方如日中天的勢力,吳興沈家高價購買了所有這些高海拔地區的稻種,由航海隊向我們斷斷續續運來了約三千斤的稻米種子,”說到這裏林鐘期就非常驕傲了,“我們就現代最先進的選育經驗,去年,在用玻璃溫室催芽後,這幾千斤種子存活下米的約有二十分之一,在挑選出最飽滿的種子後,如今你看到的,就是我們新種出的實驗田……”

“非常好。”希銀表揚他,“如今女神要求的主糧,豆子雖然好用作用多,但是怎麽都代替不了主糧的地位,其實我原本想種小麥的……”

“嗯,我當時拒絕了,”林鐘期成就感更高了,“長城以北的地方太冷了,冬小麥是越不過冬天的,如果春天種小麥,口感和產量都遠不如冬小麥,不如一步到位,而且這邊水源豐富,能成為最大的水稻產區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