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小打小鬧(第3/4頁)

最關鍵的是,這裏有人脈。

幽州目前還是大量被士族控制,想要剝開這一點,就需要他們離開自己的土地。

人類是喜歡享受的,就算他們還會有人在老家留守,但這些人,已經不足以扣住那麽多的人力了。

而年輕一代,在她的治下,她有把握熏陶出更多的崔家兄妹,掌握了未來,就更好處理了。

單謙之點頭誇獎了她的想法,同時提出另外一個問題:“你是不想玩家都往海邊竄吧,浪費人力,所以專門把人劃過來搞第三產業。”

“嗯,也有這個原因。”

玩家們不是沒想過幹服務,只是如今還是魏晉風流古代,能享受服務的,士族自家就已經到了極致,玩家的小打小鬧,沒有意義。

但把他們聚在一起,那就大大的不同了。

有錢人越密集,能搞出的花樣就越多,玩家們在這點上,想來是不會讓魏瑾失望的。

反正老的小的,都得一網打盡,她才安心。

-

遼東,襄平。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希銀發現,自己還是先前還是太想當然了一些。

他雖然知道東北大米的美名,但沒想到水稻這東西,並不是那麽容易在遼東種出來的。

這邊太冷了,這都農歷的三月中旬了,氣溫才八九度,而水稻的發芽溫度在十二度,後世時,這裏要農歷四月霜期才會過去,溫度才會回升到十二度,和水稻的生長季節不合。

而如今是小冰河時期,氣溫降低的更嚴重,要直到五月份才會暖和起來。

他畢竟沒務過農,去問了專家,才知道後世的解決辦法有兩種,一是先在溫暖的棚裏把苗育出來,等氣溫回暖種到田裏去,二是種抗寒的水稻,但需要很長時間的選種。

翻譯過來就是,今年別想了,來不及了。

“怎麽辦啊大佬,現在來不及育苗了,而且就算育苗我們也沒辦法種了,因為沒有那麽多暖棚,這裏的人也不懂,只能看明年,可是這次活動只有一個月,要不然我們還是去挖礦吧,這裏礦超級多,我覺得……”

“今天李成又送來多少人?”希銀打斷他。

林鐘期愣了一下,但立刻回過神來:“好像有三千多,對了,這些日子東夷的扶余、濊貊和靺鞨人都打起來了,黑水、粟末部落都想向你買鋼鐵,願意用人來換,要是答就的話,我們應該可以有三萬多人,這些你要怎麽處理啊……”

如今的東北雖然荒涼但並不是沒有人煙,在黑龍江、吉林這兩處地方,有一個叫勿吉國的國度,是漁獵文明,和百越山中的蠻人一樣,有部族有圖騰,但沒有文字,建立的國家也是松散的聯盟。

但這就是意外之喜了,純賺到,因為只要是人,就會需要鹽鐵,需要布匹,需要糧食。

先前渤海郡的貿易最遠只到高句麗,而希銀過來之後,才發現東方還有一支被忽視的力量。

“種不了水稻,就種高粱和粟米吧,這些產量也不低,”希銀很淡定地道,“遼河的黑土地極為肥沃,這些人願意過來開荒種田,也是理所應當。”

“所以我們要販奴貿易麽?”林鐘期一呆。

“什麽叫奴隸貿易!”希銀白他一眼,“我們這是支援東北的建設開發!這些人是我們從其它部族裏解救出來的無產階級,給他們帶來新的生活,等這些人會說我們漢話了,能溝通了,就放他們回去,他們能帶過來一窩,又不限制人生自由,是他們不知道回去的路,我們才暫時收留他們。”

“好吧,您說是就是。”林鐘期不敢多說。

“如今遼河平原依然是我們的開發主力,選種要開始進行了,”希銀扭了扭頭,“港口可以建一個,這裏的漁業資源不能浪費,我們和渤海圈比,最重要的就是場面大,勢力強,這可是一郡之地,人要我們不亂,那前三怎麽都有一局。”

“您說的對。”

“另外找懂選種的人來,特早棉和東北的稻米,都要安排上,”希銀淡定道,“這裏的三倍時間,簡直就是農業的天堂,我們後路要準備好,不能把雞蛋都放一個籃子裏。”

-

遙遠的國度裏,一只巨大的船隊已經開撥,嚴江正在寫航海日志。

航海並不是畫一張圖,而是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邊要記錄時季節、坐標、洋流、水深,還有島礁的分布,是航海時代最重要的東西,在後世,航海日志是一個家族最貴重的東西,哪怕船回不來,只要帶回一本日志,也能飛快找到支持出海的人,東山再起分分鐘而已。

這幾個月裏,願意和他一起去東方的船子已經超過了四百艘,甚至還有很多聽到消息的船正在過來。

他們原意和他一起去東方,這其實是件很冒險的事情。

但航海本就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為了利益,可以讓人置生死於不顧,更何況,他們本身大部分都是要趁季節過大洋去印度貿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