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第2/7頁)

先帝時期的後宮,與其說是才女聚集,不如說是各大百年世家、勛貴權臣、地方世族的聚集區。

每一個人單獨拎出來,都是足以制霸謝晝如今後宮的存在。

這也是沒法子的。

本朝傳到謝晝手中已經是第四代了,第一代的元帝將絕大多數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推翻前朝建立新朝這事兒上了。等好不容易坐上了龍椅,元帝已然命不久矣,根本無力坐穩江山。

到了第二代,也是忙於平亂,畢竟前朝雖已覆滅,但余孽仍舊不少。再一個,本朝的第二代皇帝也是屬於那種擅長征戰沙場的人,他一生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平息各地叛亂,親自上戰場禦駕親征,最終的結果當然是壓制了周邊小國,強行坐穩天下。

再到了第三代,也就是先帝時期,他並非一個能征善戰之人,況且那會兒整個國家的整體局勢已然穩定,倒是沒必要再終日惶惶不安。

但大局穩固並不代表就沒有任何問題。

很多時候,當外患暫時消失時,內憂就會陡然爆發出來。

先帝沒辦法,他只能捏著鼻子認了,將那些出身百年世家、跟隨元帝打天下的勛貴大族等等貴女們,一一收入後宮。這麽做當然是有原因的,哪怕那些人的祖先曾經並肩作戰,當他們的女兒同時身處後宮之時,就再不能像從前那樣毫無芥蒂了。

不是因為那見鬼的吃醋,就是單純的後宮爭鬥。

只要自家的女兒能夠生下皇子,而那個皇子若能成為下一任天子,那麽他們家就能真的雞犬升天了。

先帝時期子嗣眾多,尤其是在前面十年裏,他幾乎讓所有出身高貴的妃嬪都誕下了皇子,且很多妃嬪還不止一個孩子,甚至這些皇子的年歲格外得相近。

初時尚且看不分明,但卻是為後來的奪嫡之爭埋下了隱患。

要說先帝完全沒有猜到是不可能的,他知道會發生什麽事兒,但他也沒想過讓諸皇子們全軍覆沒,而是想著借由爭鬥,來選拔出最優秀的那位繼承人。

結果卻是,當他生病之後,那些年長的皇子們互相殘殺,甚至最終將利刃對準了他這個父皇。

但說句實話,即便再來一次,這都是最好的選擇了。如果後宮和朝堂必須亂一個,後宮尚且還能夠控制,朝堂一亂,百姓遭殃,萬裏江山甚至極有可能再度陷入戰亂之中,重現幾十年前的一幕。

……

謝晝吃虧就吃虧在他並不曾客觀的去了解過那段歷史,他徑自認為是先帝貪戀後宮美色,任由著其他妃嬪壓制皇後一脈。

至少,在幾天之前他還是這麽認為的。

也正因為這些既定的想法,讓他在處理自己的後宮時,一面倒的偏向了皇後一脈,卻忘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他是先帝的八皇子,跟先帝年歲差距三十余年。可太子卻是他的長子,跟他只相差了十七年。

當謝晝親眼看著由自己一手養大的太子,在大婚後離開了禦學參與了朝堂後,那如魚得水般的情況,以及諸位朝臣紛紛贊不絕口……

他心態失衡了。

如果說,謝晝當初接受的是填鴨式的朝堂處理教育,只因時間太為緊迫,加上謝晝本人的資質也就一般般,缺乏舉一反三的領悟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太晚了。

可太子不是啊,他很小就被確立為了太子,且他是明確的知道自己將來要繼承皇位,而非謝晝小時候那般具有不確定性。再就是,他的領悟能力要比謝晝強太多了,即便只是看一些請安折子以及不重要的邸報之類的,也能有自己的想法。

謝晝愕然發現,興許他兒子真的比他更適合坐在這個位置上。

但謝晝今年也才三十四歲啊!

別扯服不服老的問題,他壓根就沒老!

眼看了連一貫站在力嬪身後的齊國公一脈的人,都隱隱被太子的能力所折服,謝晝是真的急了。

他這才意識到,一面倒的偏向於皇後一脈,興許對太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兒,但對於龍椅上坐著的那個人而言,無異於為自己埋下了滔天的隱患。

這個時候,他想起了平衡。

同時,他也十分的慶幸,當初在發現莊妃是他皇長兄布置在他身邊的一步暗棋時,他一時心軟,沒忍心遷怒於無辜的兒女,雖說之後他對二皇子怎麽看都不順眼,但起碼二皇子平安的長大了。

用二皇子來制衡太子,然後……

謝晝也不知道將來會怎麽樣,人都是自私的,哪怕他心系江山社稷,但他更在意的人還是自己。

也許,多年之後,當他老態龍鐘了,還是會選擇將這個如畫江山交給太子。當然,也有可能太子早早的跟他生了嫌隙,那換一個繼承人也不是不可以。他的兒子們是沒先帝那會兒多,但好歹也有十位皇子,再說也會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