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心事(第2/3頁)

片刻沉默後,魏夫人嘆了口氣,看向兒子。

“你想好了嗎?”

比起京城裏的魏鸞和夫妻倆,魏知非少時便立志從軍,這些年在定國公的麾下,身手、騎射、用兵等本事都是授自章家。從當初收復失地的惡戰到這幾年零星的邊塞戰事,滿腔意氣與熱血皆留在北地。

更別說他與表兄章維自幼並肩,素日裏轅門風寒,旌旗卷沙,作戰時曉戰金鼓,宵眠抱鞍,扶持著穿過刀山血海,仗劍守住彼此的後背。

從少年到弱冠,是意氣兄弟、是至交摯友,亦是生死同袍。

那種感情絕非旁人能比。

在京城的這陣子,魏知非翻來覆去,也斟酌過許久。

如今也已有了答案。

“朝堂軍政的事我與他都無力左右,只能各司其職,做好該做的。當初立志從軍投身戎馬,我想的就只是報效朝廷、守衛百姓。不管在定國公麾下,還是鄭王麾下,此志不改!”年輕的男兒身姿昂藏,斬釘截鐵。

魏嶠頷首,起身拍了拍他肩膀。

魏夫人不敢想象倘若事情走到最壞的境地,章家與朝廷刀鋒相向,這些晚輩會經歷怎樣痛苦的抉擇,只能看著兒子眉眼,心疼道:“聽聞雲頂寺裏來了數位高僧,連著做三日法會,那裏的佛珠是最靈的,我明日去求一串,走之前給你帶著。”

“我陪母親一起去。”魏鸞溫聲。

……

雲頂寺坐落在京城往南六十裏的四明山。

這地方峰巒延綿,峻嶺橫亙,因山川有靈秀之氣,山中錯落修建了許多廟宇道觀,譬如鏡台寺、法音寺等,皆是承襲數百年的佛門寶地。此處離京城路遠,除了山腳下的村鎮百姓外,香客稀少,適宜清心靜念、修身養性。

廟宇之中,以雲頂寺名聲最盛。

因這座寺裏有座規模極大的藏經閣,引無數佛門子弟慕名而來,借經修學。

年前曾有二十余數位僧人自江南名刹北上,在除夕前後抵達雲頂寺,悄無聲息地逗留了兩月。這二十余人中,不乏聲名鼎盛的大德高僧,素日裏只聞其名,不見其人,如今做法事的消息散播開,引得許多人慕名而去。

魏鸞母女乘車前往時,途中便有許多高門貴戶的車駕。

清晨動身趕路,到得寺裏,已是晌午。

這寺裏雖有一座齋堂,卻因素日裏香火冷清,規模並不大,這會兒裏頭做得滿滿當當,一座難求。好在魏鸞早有預料,帶了些糕點涼菜,尋個寬敞地方停了馬車,將食盒鋪開,也能將就著應付午飯。

因上回因果寺賞木棉時遇險,魏鸞如今出門都帶著盧珣隨行,今日也不例外。

他辦事麻利,不過片刻便找了些湯和碗,暖暖的喝下去,倒像是春郊野餐。

過後棄車入寺,由知事僧引著進香,佛前聽法。

佛堂肅穆,信客如雲,母女倆從大雄寶殿出來,穿過繚繞的煙往後院走,誰知才進了西側的窄門,迎面竟碰見了個熟人——太子妃章念桐一身綾羅薄衣,戴了頂帷帽,高堆的發髻只拿玉簪挽著露出來,薄紗遮住面容,徐徐走來。

她的身後跟著五六個侍從,皆是尋常人家侍女的打扮,未著東宮女官的裝束。

乍一眼看去,倒是微服而來。

太子妃久居東宮,地位尊崇,如此裝扮,尋常人自然認不出來。魏鸞卻跟她自幼相識,一眼認出身邊的侍女,瞧著戴帷帽的女子身段姿態極為熟悉,不由駐足多瞧兩眼,依稀辨認出是章念桐的容貌,心裏暗暗納罕。

那位知道躲不過,臉上的錯愕轉瞬即逝,旋即撩起了紗簾。

見魏鸞母女欲行禮拜見,章念桐忙上前一手一個扶住,含笑道:“既是在佛寺裏,禮就免了。許久沒見姑母和府上的老夫人,身子都好吧?”她笑吟吟地關懷,跟從前的客氣親近姿態別無二致,仿佛絲毫不記得興國公的事。

魏夫人遂恭敬回答,代魏老夫人謝過關懷,又問她玉體安好。

章念桐只說無恙,瞧向魏鸞身後的隨從。

因盧珣習慣了不遠不近地跟著當暗衛,混在人群裏,此刻母女倆身後便只有仆婦侍女。章念桐心裏有了數,隨口道:“這地方離京城可不近,路上顛簸得很,我記得鸞鸞從前進香最愛去寶林寺,怎麽今日卻來了這裏?也是慕名而來,聽這場法會?”

“慕名聽來法會,順道求串保平安的佛珠。”魏夫人笑答。

章念桐頷首,“那就別耽擱了,免得回程天晚。”她說話之間,後面的精舍裏,有個布衣打扮的精壯男子掀簾而出,目光直直落向章念桐,瞧見這邊駐足說話,又迅速落下軟簾,縮身躲回屋內。

魏鸞眼尖,立時覺出不對勁。

按說章念桐身為太子妃,無需如此微服出行,似這些大德高僧,她若真的想見,盡可遣人召至東宮,何必趕著顛簸路途來這裏?方才那男子身形精悍,動作利落,必是習武出身,東宮侍衛何時變得這樣鬼鬼祟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