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土木堡之變(第3/4頁)

“是王振。”趙匡胤感慨道:“開國之君定下的政策,雖然常常被改變,但像這樣的,連碑都被盜走的事情,實在是不多見。”可能是我書讀得少,但好像只有我們倆,公開的碑都各自被盜了。

朱元璋問:“難道朱祁鎮不知道這件事?朱瞻基!你滾過來!”

朱瞻基一驚:“我又怎麽了?”

還能怎麽了,盜碑不是開始,只是中間部分的事,是從他教太監們識字、設立秉筆太監掌印太監開始的宦官幹政。就連王振,一開始也是服侍他的宦官,這件事是他自己不小心說露的。

一代比一代過分,當爹的能讓宦官批紅,代行君權,兒子就能把祖宗的碑給毀了,要不然哪能叫乾綱獨斷呢。

和趙匡胤略飲了幾杯美酒,談論了一番世事多艱,送他回家。

朱元璋和朱棣難得的達成共識,一起追他,圍追堵截,瘋狂追捕。“祖宗打下天下就行了,最好別給子孫後代留下訓誡,是不是?”

“你們沒讀過舊唐書新唐書是不是?”

“不不不不”朱瞻基一邊奪命狂奔一邊把頭搖的像撥浪鼓一樣,他大叫:“司禮監太監不過是揣摩朕心來做簡單的判斷,每逢國家大事,朕都親自過問內閣官員,仔細議定。唐朝的宦官掌兵權,我用的宦官不掌兵權。如果不用宦官,恐有黃袍加身故事。”

“你讓內閣票擬,讓內閣大臣替你想事,讓宦官替你做決定,那你當皇帝為的什麽?吃喝玩樂?”

朱瞻基被追的走投無路,試圖上樹,又來不及爬上去,虛晃了一下,一個折返跑:“言官約束皇帝,皇帝謹言慎行,大臣卻可以花天酒地,這不公平。票擬和批紅的權力皇帝隨時可以收回!沒有權臣權宦!”

朱元璋越發憤怒:“你執政時,大臣竟能坦然花天酒地?你的律法何在??你的錦衣衛何在?”這分明是你管束的太松散,以致於官員忘記君臣之分。

朱瞻基:“啥??”還能這麽解釋?這話確實有道理,我真是個仁君,放任的他們一點都感受不到生命之可貴。但像太*祖太宗那樣就不必了,太可怕,做不到。

他最終還是體力耗盡,被抓住了,祖宗們分別在他屁股上抽了一巴掌,就施施然去洗手。

出征前要祭告太廟,立兩歲的朱見深為太子,以免後顧之憂,這也得祭告太廟。

“這是去送死嗎?提前立個太子繼位?”

“孫氏如果成了太皇太後,明朝就沒指望了。”

“那你還不去磨刀。”

朱元璋和朱棣都氣樂了,沒錯,他們出征時也讓太子監國,那時候太子都多大歲數了?四五十歲的太子當然能監國,皇帝當然不擔心自己會死在外面。兩歲的……那有屁用啊。

在細細的考究國力,和偶爾歸來的人索取人間兵力的數目。

非常少啊,有幾個衛所加起來只有四萬士兵,還是戰鬥力不強的屯田兵。

朱瞻基見勢不妙就想溜,朱元璋猛地伸出腿,在他路過時,一下把他絆倒在地:“別走。”

這是又一次熟悉的、啪嘰一下被絆到在地上,只不過這次不能拿個缸把人扣住,反而有可能被對方扣住。只能忍痛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兵力雖然重要,百姓疾苦也很重要。我想效法文景之治,讓百姓休養生息。”

這個解釋還算是合理,朱棣幾次北征把國家耗盡,也被人稱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要想厚待百姓,就得減少國家開支,裁撤軍費當然是一個大項目,由主動進攻改為防守,能省下很多錢糧。

瓦剌、韃靼就是蒙古部落名稱,聽起來只是藩王,實際上非常強大。

不僅皇帝們放心不下,閻君們也很擔憂,唯恐韃靼人重回中原,又要改朝換代,都知道該地區現在沒有完整的超長長城,是以荒地和堡壘作為屏障。

嬴政嘆氣:“長城要配合四十萬以上的軍隊使用啊。”

修個長城然後再屯兵防禦,那可比單純的北征容易多了。具險以守啊,有山就格外加高,便於士兵奔走作戰,沒有山就平地起一座墻,讓步兵在平地上防禦騎兵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倒是從朱元璋到朱瞻基一直在修長城,明長城的用料和秦長城也類似,但你們兵力不足,光有墻有什麽用呢?

瓦剌部現在很強,脫歡、也先兩代人的經略行之有效,漠北東西萬裏,無敢與之抗者。

朱祁鎮出征時帶了二十萬軍隊,號稱五十萬,還帶了滿朝文武,以及一千多名宮女太監雜役。

未戰先退,退還不徹底退,就在邊境上徘徊,全程沒有聽到皇帝發號施令,完全是王振在指揮,之所以如此,只不過是因為王振非常了解皇帝,處處貼合聖意,做了一個最好的傳聲筒,朱祁鎮只說一句不想無功而返,王振就把軍隊帶到他暗示的方向去。最終在土木堡被人追上了,還不肯進居庸關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