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及時的補全了。(第2/4頁)

如果只算未成年的,那麽李隆基抱過的神童最多,誰讓他專門選拔過神童呢?

玄宗得意洋洋的搖了搖扇子:“想當年……”想當年我選拔神童就是為了好好培養,等到我老的時候留給子孫,怎麽漸漸的都忘了呢?沉溺歌舞實在是太輕松了,輕松的東西反而是最難的。

都不如李忱,見到美貌的歌姬愛不釋手,又恐怕重蹈覆轍,送出宮去都控制不住會思念她,索性賜死。雖然有些薄情,倒可以保證皇帝繼續勤政。

“人要是一輩子都能保持初心不改,保持最優秀勤奮的狀態,實在太難。”

玄宗的感觸發自真心,但話一出口,眾人做鳥獸散。

……

李忱,享年五十歲,服藥中毒而亡。

他仰慕太宗和魏征的傳說,特意找來的魏征五世孫都沒能勸住他。

除了李炎黑著臉不願意搭理這位叔叔之外,其他皇帝對於他的執政不想問,除了沒能抑制宦官,讓宦官矯詔立長子為皇太子之外,其他的沒有任何問題,現在就看長子能不能行,讀的都是一樣的書,具體執行看個人能力。

有太宗那一本規範指南足以,具體執政完全看各人的毅力。

只想問一件事:“你為什麽要服丹藥?死了幾個皇帝你不知道嗎?”

“咱們李唐皇帝一定要前仆後繼的跳進同一個坑裏麽?”

“漢朝全縱欲,唐朝全服藥。”

正挑剔著這些話,忽然看到遠處的楊廣雲淡風輕的走了出來,晃了一圈,又淡然走了回去,不由得疑惑。

在遠處,劉邦、楊堅、李淵和李世民這三家開國皇帝正在聚首密議。

李忱:“……”

因為我覺得我找的這個煉丹師比你們找的靠譜。

真心話。我知道你們都是服丹而亡,但是!丹藥沒錯!道士煉丹也沒有錯,錯在你們識人不明。

現在的結果,只能證明我選的道士也不好,真正優秀的道士一定都在山中潛心修煉,不願意進入紅塵俗世。

再拜謝罪:“是我愚昧。”

這話一說,別人就再不能說什麽。

李忱此後的日子裏,生死如一,嚴格遵守禮節,繼續保持少說話多努力的謹慎生活,主要是侍奉母親,每天早晚去父親那裏問安。

新君在唐宣宗的詩‘海嶽晏鹹通’中選取年號鹹通,好像還記得父親,但他很快就開始瘋狂的宴飲遊樂,每天不離音樂,隨時進行一場‘大唐那麽大我想去看看’的旅遊。

每天都有幾千人做好準備,等著陪皇帝出門。

李忱關起門來算賬,算的痛心疾首。

他連給兒女花錢都舍不得,還嚴厲禁止女兒發脾氣,小心翼翼的維持唐朝聖明天子的樣子,非常艱難。

……

每一個皇帝都恨‘帝鎮’這個鬼設置,最後的矜持和對天地的敬畏是沒罵出聲,饒是劉邦這樣善於罵人的人,也不敢指天唾罵。

一個人是希望後來者和自己一樣倒黴呢,還是希望自己為後來者抹去艱難險阻呢?對方不僅不信,還不會感恩。

從始皇開始,恨這個制度最終到無可奈何的接受,但到現在為止,嬴政就沒動過要廢黜這個制度的念頭,還覺得很有必要。讓後來的新人受點苦,這點苦頭絕不可能磨滅他們的野心、性情和才幹,但能讓皇帝冷靜下來,反思自我,以及令人愉快的闔家團圓。

基本上一個皇帝在死後闔家團圓就會面對無盡的尷尬,對父親可能暴露了自己不是孝子,他兒子可能也暴露了自己不是孝子。其他人只要想想這份尷尬,就覺得很快樂。

“拘束皇帝,二位真不想謀劃一番,廢除此處?”

“這個嘛……”

“李世民,你的心胸真如此寬大?願意讓下一個朝代的皇帝,一去世就自由?繼續聯絡舊人,造就勢力?”你們唐朝機緣巧合,早早的擺脫束縛,你看看漢朝呢?一直熬到王莽那混蛋玩意篡權!“倒不是老子見不得後人好,保不準誰是我的子孫後代呢,漢高祖還被人代代祭祀,和秦始皇不一樣。可就有一件事我想不明白,你犯得上為後人鋪路麽?”

皇帝們按慣例要去祭祀前朝的皇帝,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歷史上的明君,必須派大臣去祭祀優秀的前輩,另一個是自己喜歡的皇帝,不忙的時候親自去。秦始皇不符合這倆條件中的任何一個,至於仰慕他的普通人嘛,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幾個。

楊堅心裏贊同,但表面上沒有點頭。他不希望在隋朝結束後時取消帝鎮,對唐朝之後的皇帝雖無好感,也無惡感,只是不想為他們的自由而奮鬥。

李世民和他倆聊了半天,也隱約看出來了這倆人互相之間很不融洽,劉邦看楊堅得位太不正,居然還拿到了神鬼丹,令人想起一些不太愉快的事,譬如王莽、曹操。楊堅生前覺得漢高祖很了不起,直到現在真的認識了他。雖然劉邦的人多,但楊堅單一純粹,雙方的未來還未可知,如果能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付出努力,很有可能達成目標,可要是這幾個人想搗亂,在當前還是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