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第4/4頁)

恰逢吐蕃的丞相和將領內鬥不休。

孤城遙望玉門關。

從張議潮幾歲開始,期盼大唐神兵天降,十幾歲時,感生民疾苦,三十多歲時,決定自己成為大唐,把大唐帶到這裏來!

張議潮必須要讓三千裏沙漠之外的大唐和陌生的大唐皇帝知道這裏的消息,所有人都相信大唐不會放棄邊關,十路使者分批出發,要向那位從未謀面的皇帝傳達捷報,這是玄奘和悟空兩位大師曾經走過的路。

越過無邊草原、沙漠戈壁,有九組人生死不明。

最終,只有悟真和尚一路到達了遙遠的天德軍,消息被送到長安,和尚也被送了進去。

路途遙遠,他到天德軍時已經是兩年之後,大中四年,李忱正在宮裏徹夜讀書,他始終緊張,腦子裏的弦始終緊繃,既擔心失去帝位,又擔心沒能當好皇帝。勤政+努力讀書+以遊獵的名義出門微服私訪都不能讓他安心,還想悉知天下各州郡的內情,正想找一個人來秘密的為自己編撰資料,把天下各州的風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全都整理好,這樣大臣再來奏對時,不信他們不敬畏皇帝,不信他們對民生疾苦不嚴陣以待。

張議潮憑借一己之力,重整旗鼓,朝朝秣馬,日日練兵,繕甲兵,耕且戰。先後收服了十州,肚子掌握軍事行政財政大權,自行耕戰,農業水利搞好了,貧瘠之地轉眼間五谷豐登,把境內打造的強盛驍勇,吐蕃首領尚延心、回鶻首領仆固俊等相繼率眾歸降。

次年先把親哥哥送到長安去,半是獻圖,半是留給皇帝一個人質。

皇帝能做的也只是高官厚祿,讓他繼續當節度使,至於糧草只能自行解決,兵源也是一樣。

獻圖有不一樣的意義,不是地圖那麽簡單。

地圖,泥土,白茅草,代表的都是神聖的土地。

李忱興奮的去祭祖:“憲宗嘗念河、湟,業未就而殂落。今當述祖宗之烈,其議上順、憲二廟謚號,誇顯後世。” 給加謚號!!啥?你說我侄子?什麽侄子?

給繼位前就中風不能言語行動的順宗加謚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順宗李誦真有點害羞,他現在突然體會到開國皇帝親爹的感受,那真是憑空掉下大批財寶,榮耀,十分榮耀。

憲宗李純看了看氣的快要撒潑的孫子,欣然想著李忱,連鄭氏的相貌都快要想起來了。

李炎平時很豪爽,如今也不得不酸,既酸且怒:“大中元年,大破北狄,穩定北方,靠的是我的部屬,還有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大中四年,收服十州,和他有什麽關系啊?是張議潮自行起兵!”

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要是再活五年,張議潮就是我這一朝的功勛!!這混蛋運氣太好,白撿的皇位,白撿的武功,還白撿了一個堪稱全才又忠臣的張議潮。

氣的他幾乎頭疼發作,攥著拳頭錘桌。他多想派兵和張議潮打一波配合,把吐蕃徹底帶走啊!只恨這身體不爭氣。

“誰讓你服丹呢?”*8

“命途多舛就是我!為他人做嫁衣就是我!好,好一個李忱,如今把我的功勛一抹平。”

李淵同情的把他抓過來摸摸頭:“好了好了,如今說起大唐的開國皇帝,人都說是我兒子。”

李治也拍拍他:“現在人都說武後,我看等以後,關注媚娘的閑散文人更多,這都是虛名。”沒有幾個人記得天皇大帝曾經擁有最廣闊的大唐疆域,但我猜他們一定記得,在前朝唐朝中,有一個能讓大臣以身侍奉的則天皇後。我現在就等著那些三流文人寫那些不入流的不可描述小說,但我估計先寫的肯定是李隆基和楊玉環。

李隆基也嘆氣:“開元盛世已經和安史之亂還有……捆在一起了。”只要提起開元盛世就要提起搶兒媳婦導致幾乎滅國。又指另外幾人:“他們幾個,凡提起韓愈的諫佛骨表,就要提起這幾個依次迎佛骨的笨蛋。”

很多時候,文人比皇帝出名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