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兄弟+昭儀(第3/5頁)

並一致認為桓溫也應該位列其中,但桓溫堅決不加入,號稱自己妻妾和睦,互相不嫉妒。

只有一種人無法結黨集會,那就是喜歡罵人的人。

李承乾現在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葬以國公之禮,又被塞了許多陪葬品,死後又見到了稱心。無顏去見父母,死後越想越後悔,想到對不起父親,更對不起母親,她會很傷心吧,親兒子自相殘殺……這都怪李泰那只青雞天天挑釁。又不想立刻去投胎,恐怕前途未蔔。

余下的事就是每天憤懣的抨擊三個大臣:於志寧、孔穎達、張玄素。

經史子集信手拈來,從各個角度引經據典的批判仨人對太子的態度,批判這三人不如管仲等輔佐君王的大臣,天天以激怒太子為自己揚名。

比較不幸的是,因為正統要求就是當面被人罵成什麽樣,都不能生氣,還得聽,那才是明君,搞得他不得不挖掘翻閱大量史料,努力尋找能佐證‘大臣得和太子好好說話’、‘勸諫也不能直接罵對方是胡亥’、‘忠臣就不能哄皇帝開心嗎’的話。

沒有。

諫諍就是大臣可以隨便罵,皇帝聽是明君,不聽是昏君。大臣罵是忠臣,不罵是奸臣。

李承乾都有心自己偽造古籍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了。總算找到幾個典故,除了管仲哄著捧著齊桓公這著名昏君之外,別的大臣基本上都不哄皇帝。

捫心自問,眼前要是管仲,管仲會說‘殿下是最優秀的太子,陛下最喜歡你啦’,那多暖心,結果只有稱心這麽說。別人一開口就是‘你不****,你是昏君’,管仲一開口‘哎呀我的大王呀~是個大大的明君,你一定會****的是不是呀?(^_^)’

三人中只有孔穎達已死,孔穎達過來一看,就認出了是他的筆跡,沒落款也一樣!寫文回罵:好好說的時候你不聽,太子只顧著快樂,國家就要痛苦了。可以多病,可以腿瘸,可以有庸俗的愛好,但必須有寬大的心胸和英明果敢。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太子忍不了弟弟受寵,忍不了師長勸諫,登基之後能幹什麽?就能殺人。虎狼也能殺人,要不咱尊老虎為皇帝,每天讓他隨機吃一個大臣?(陛下能容,殿下不能容?)

李承乾:你們很不尊重太子。

孔穎達:太子就沒幹值得人尊重的事。

管仲最近賺錢賺的太多,覺得膩,正打算散一半的家財。順便參合此事:皇太子承乾業已成年,還需要人當做小娃娃來哄嗎?話是好是壞,你分辨不出?孔穎達,長在軍中和長在深宮中的人一樣嗎?你欲教明主,就不該拘泥於方式。只要不花錢不殺人,愛聽贊譽大可以投其所好。(罵你是為你好。你傻啊你誇他兩句能咋?)

爭論雙方沒有見面爭吵,因為現在拔刀殺人會被判重刑,稱心好說歹說把李承乾勸住了。他們都寫了文章,貼在太學的圍墻上。

這圍墻專門是用來百家爭鳴的,誰有好的見解詩作都可以貼上去,每個月清理一次。每次新貼上去的文會有無數人跑去看,好的就抄下來,書館也派人去抄,抄夠一本文集就開始賣錢。

自從引發熱議之後,無數人各抒己見,參與其中。雖然主流思想是尊師重道,但是誰挨打誰疼,尤其是挨完打後來發現先生純粹出於私憤和厭惡打人。

太學祭酒劉秀以及其他大儒、教師紛紛跟帖。

熱心太學生在茫茫一片白紙黑字中,找到始作俑者的新文章,用紅筆在上面標出‘主貼’,主要就是這倆人的帖子引發議論。

很快就有人嘲諷:李世民做的表率,遭的報應。

還有人說:我要是敢這麽說話,早就被我爹按在地上拿鞋底抽嘴巴了。真是慣的。

李承乾:殺了你們倆。

然後他遭到了群起而攻之,太學裏特意抓了兩個違紀的學生,站在墻邊審貼,純罵人不探討道理的不許往墻上貼。敢動手就把一罐漿糊都喝了!

粘東西的漿糊是面粉打的,一勺面粉幾乎可以加半瓢水,會加一點鹽和冰片來增強質量,調稀一點就是裝裱字畫用的漿糊,不論是畫心和綾子的托紙要用漿糊來粘,托好之後粘和好,鋪上覆背紙的時候,用的也是漿糊。濃稠一點可以用來粘布料。那味道黏糊糊又鹹又涼很奇怪。

李泰剛死下來,沒人接他,被卸在都城外邊,被城外的沙雕圖吸引了,過去看了一眼,驚訝。沙雕的精美程度很普通,但不被人注意的昏君都被雕刻了下來,而且有些人的相貌和書上一模一樣,甚至更順理成章一些。這沙雕苑簡直是一本立體的‘昏君史’,木牌上的介紹言簡意賅、句句如刀又寫的清晰詳盡,這不出自人間任何一本書——他看過所有的書。

頗有些佳句,值得摘抄。

“拿紙筆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