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授課+劉協(9)(第3/4頁)

我所作之書,只是將我觀察到的道,結合古人的智慧,分做六十四條變化寫了出來。諸子百家闡述的也是道,各人所見不同,大道無形,如天空中的雲氣千變萬化,沒有人看的全,也沒有看錯。多看了一些雲,就能準確的預測雲接下來的變化嗎?你們認為呢?”

易經是邏輯學,也是經驗的積累和事情演變的自然規律,寫的細致全面,六十四卦各不相同,各有其邏輯。朝代的更叠,人的成敗興衰都有規律,其中雖然有玄學的一部分。

他叨叨的開始講,語氣溫和,說話不急不緩,既不狂傲也不要求聽眾一定要完全相信自己。

扶蘇有些悵然,他小時候常常聽父親生氣的鄙視分封制,分封制的確有其缺陷,但周文王這人的確有雄才,能服人。

張嫣扯了扯兩人的衣袖,輕若耳語:“這和我之前所聽的不一樣。”

扶蘇暗笑,這是公開講課,自然不一樣。現在姬昌說起朝代更叠時,說這是天命注定,又全方面的分析了何為天命,不是昊天上帝閑的沒事說‘去他的這個朝代該結束了’,就結束了。而是由皇帝+後妃+大臣+外戚+官吏+軍隊+氣候狀況+理政用兵=天命,但這些人的整體評分低到一定程度時,天命就結束了。又說起地府冥君,盛贊他們節儉樸素,知民間疾苦,愛民如子,簡直是帝王這行當中的楷模,還是禪讓制而不是家天下,他們才能真正的千秋萬代!

多強的求生欲。“自然不同。”

張嫣心說,她的意思是希望他們不要將這些話當做是周文王的真意,易經不全是這樣的。他在謙遜,你們不要當真呀。他謙遜是他的涵養,你們要是當真了,會有損失。

正要解釋,轉念又一想,他們都不傻,哪用得著我提示呢?如果他們聽的不耐煩了要走,我再拉住他們。

所有人都安安靜靜的聽著,就連劉邦都啃著竹簽子陷入深思。

剛死的前任漢朝皇帝、現任山陽公劉協來到地府時,帶著他回來的劉據特意繞了半圈從西門進,遠遠的看到這一幕轟轟烈烈聲勢龐大的講學。

劉協早就看淡了皇權,對生死也不是很在意,淡淡的問:“這些是什麽人?”

劉據嘆氣:“周文王在此講授《易經》”

劉協淡然道:“無用之物。”

嘿,還真沒法說他什麽,計劃巧妙的奪取曹操的權力,都被他發現並壓制了,就連衣帶詔那麽縝密的事都能被發現,還有什麽好說的?通過周易能推斷出來嗎?不能。

能猜到曹操在兩次威脅之後,竟然沒弑君嗎?不能。結合之前的經驗根本猜不到。

劉協現在看淡了天命,會審什麽的也無所謂,愛咋咋地,根本不想自己的未來了。

會審是很嚴肅的,不是去判官廳會審,而是在閻君殿中會審,請了三名判官前去一同會審,其中當然有嬴政和劉洵(劉病已),但沒叫同為判官並且人品口碑都很好的劉恒,還有一位端莊嚴肅的女判官,看不清容貌。

閻君們在劉協到來之前,已經開始探討他的事:“劉協到底能算是個皇帝嗎?要是算是,那就省事了。直接擱帝鎮裏完事兒~”

“他當然是皇帝。雖然柔弱,卻有雄才,只可惜生不逢時。”

“生不逢時的多了,現在需要蓋棺定論!按照什麽規格對待他?皇帝嗎?山陽公麽?”

“我覺得不算,他禪位了,以前的少帝走了好幾個。”

“這倒是。但是劉備聽聞他的死訊時,尊他為孝湣皇帝。曹操都在帝鎮裏了,他怎麽不行?”

“曹操除了祭祀和儀仗之外,軍政一把抓,當然算是皇帝。”

“劉協也曾執政,在許都有朝廷,窮歸窮慘歸慘,還是皇帝。”

“他那也算是執政?”

“人家能下詔誅賊!”

“沒成有什麽可說的,要不是曹‘賊’手下留情他就死了。”

“現在曹叡率群臣親自哭祭,我覺得將來很可能會追封他為皇帝。”

為首的白發閻君有些心煩:“我問你們,他有文治武功麽?”

“有一點吧。”

“他殺過人麽?有人因他而死麽?劉協一生的功過,算不算是個皇帝?”

那當然有啦,衣帶詔株連甚廣,幾乎整個朝廷都換血了,伏皇那次牽連的也不少。這些人當然是因他一念而死。但是,這能怪劉協不甘心為傀儡嗎?不能。試圖反殺曹操這件事,合情合理嗎?

就算不搭理儒家那套君臣父子的理論,任何一個人不甘心為傀儡,覺得自己有生命危險——還有足夠的例子——直接動手,都是合理的。

那麽曹操殺了那些要謀取他的權力乃至於性命的人,有錯嗎?陰間計算的結果是中心一部分真參與的人殺了,不能算他錯,外圍一部分被隨意株連的人是他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