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第3/3頁)

那些所謂的請願百姓中,還混著田黨刻意放進去的漕幫幫眾。

這些日子漕幫正為著碼頭的事到處找茬,眼見霍奉卿已呈墻倒眾人推的頹勢,自不會善罷甘休,索性將請願攪和成鬧事。

後來田嶺出面,假意安撫勸退了兩次後,便佯裝推脫不過,命周志高領刑律司、會同風紀署,圍繞“投書箱”的問題,對霍奉卿開啟了全面稽查。

在年輕一輩官員中,霍奉卿行事,算是最懂如何收攏民心的。

過去的小半年裏,“投書箱”接到的冤屈可謂各種各樣,但他從不碰那些不能立竿見影的密告投書,專挑貪瀆、侵地、鄉紳欺男霸女之類的案子來辦。

因為這些案子更容易使百姓共情共鳴,一結案就能在坊間引發熱議、博取民眾好感的案子來辦。

其實他這麽做,在為官之道來說並沒有錯。

畢竟一人難擋千江水,投書箱裏接到的案子真假混雜、有理無理皆俱,本就不可能全數接辦。

況且,他並不是直接負責辦案的官員,設“投書箱”的初衷只是想多個消息渠道,順手辦些案子,雖有收攏民心的意圖,卻也實實在在為當時苦主主持了公道。

但百姓看待一個官員好壞,總是

容易被情緒左右,所以官場上有些事從古至今都是做得說不得。

自“出入怡翠館”的消息成為坊間談資後,許多人對霍奉卿已帶了強烈偏見。

如今刑律司再捅出“霍奉卿投機取巧,對投書箱中的密告並非一視同仁,而是目的明確地挑著案子接”的消息,百姓對他的惡感瞬間達到新高峰。

在有心人的煽風點火下,有人對霍奉卿主持查辦“槐陵縣府集體貪腐案”提出了強烈質疑,甚至準備組織千人聯名上書,請州府罷免他的官職。

在短短一個月內,霍奉卿在民意上的風評,就從“風頭無兩的青年才俊”陡轉為“心術不正的投機政客”。

雖然州府眾官都知他的行為並無違法犯禁之處,但還是有人不著痕跡地與他劃清界限,更有一小撮人直接落井下石。

一個才剛剛嶄露頭角、有所作為的年輕官員,遇到這樣大規模的民意唾棄與同僚排擠,但凡心志稍有不堅,必定被煎熬到方寸大亂、錯漏百出。

可霍奉卿一切如常,即便在主持旬會合議時,被人就此事言語圍攻,也依然面不改色,從容地見招拆招。

因為他很清楚,只需等到入冬,各環節準備就緒,他就能還手對田嶺展開絕殺。

到時他會讓田嶺重新學習一下,什麽才叫真正的“不擇手段以流言殺人,使之身名俱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