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崔護與絳娘的故事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部韓國影片叫《我的野蠻女友》,那是一部很另類卻又很感人的愛情片。很奇怪的是,在拍完《我的野蠻女友》之後,導演郭在容卻不再相信這種另類而有些瘋狂的愛情,他開始回歸傳統,然後他拍了一部中規中矩的傳統愛情片,是說兩個青年男女在放假的時候在鄉下偶然相遇後開始的一段戀情,那是一種純美的愛情故事,一切開始的都是那麽自然,而不是突然,我還記得影片翻譯過來的時候,有兩個中文名字,一個叫《假如愛有天意》,一個叫《不可不信緣》。說老實話,我覺得這兩個名字翻譯得雖然直白了些,但就像影片裏的愛情故事,卻是那麽的自然,那麽的貼切。我個人很喜歡這兩個名字,因為我相信人生是有緣分的,而愛,則是有天意的。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證明這一切,雖然它發生在遙遠的初唐,雖然我們了解它,只是從一首詩開始的。

那首詩很有名,詩是這樣寫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詩的作者是唐代的詩人崔護。崔護,字殷功,博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州人。他於唐德宗貞元年間中舉,最終做到了嶺南節度使,也就是一方諸侯了。說實話,雖然崔護的官後來做得很大,但他並不像唐代的其他詩人那樣給我們留下來很多的作品,《全唐詩》記載崔護所作的詩總共才有六首,而且其中的五首也都屬於比較一般的作品,知道的人也不太多。但就因為一首詩,也就是我們剛才讀到的這首《題都城南莊》,就是因為這一首“人面桃花”之作,讓崔護最終是作為一個多情的詩人,而非一個節度使、一方諸侯,留在了後人的心目中。

簡簡單單一首詩,而且是一首七言絕句,寥寥的二十八個字,為什麽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印象,為什麽可以讓一個人在歷史的塵埃裏永不磨滅呢?

這就要說到這首“人面桃花”之作背後的那個純美的愛情故事了。

唐人孟棨所作的《本事詩》最早記載了這個故事。因為“本事詩”的意思就是挖掘詩的創作由來,挖掘詩創作過程中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由這首詩引發的故事是一段真實的事情。

故事是這樣,是說唐貞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95年,崔護來到京城郊外春遊,春遊的過程中他邂逅相遇了一位叫絳娘的女子。那麽崔護是在什麽情況下去春遊的呢,他又是在哪裏遇到絳娘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導致崔護去郊外春遊的背景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這一年崔護是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但不幸落弟了,也就是高考落榜了。這樣一個落榜生,在離開京城之前是百無聊賴,心情非常地差,所以有機會當然想出去走走。第二,正好這一天是清明節,唐人清明時節已有郊祭的習慣,所以晚唐時杜牧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為什麽路上有那麽多行人呢?就是去野外郊祭。崔護也沒事兒,自個兒在旅店裏呆著也悶得慌,再加上高考落榜,本來心裏也郁悶,所以自己也想到郊外走一走。第三,《本事詩》裏記載崔護是個“孤潔寡合”之人,也就是他的個性是比較內向的,朋友也不多,所以他是一個人去郊外春遊的。第四,事實上,因為崔護沒有什麽親戚在京城,郊外也沒什麽祖墳可以祭拜,於是他到郊外的目的,就純粹變成了遊春,散心。

不要小看這四個背景,在這四重背景下,崔護帶著郁悶而又輕松的心情漫無目的地下鄉了。要知道這種心態很重要,這讓後來整個事件的發展都顯得那麽自然,那麽純粹,也讓這段愛情故事雖然在當時顯得雖有點不合禮俗,但卻在後人的眼裏絲毫沒有做作、矯情的成份。

說崔護在野外漫無目的地遊玩了半天之後,在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熏陶下,心情也漸漸地明朗起來。他走啊走啊,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來到一處山坳裏,本來覺得沒有路了,哪知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過山坳,突然發現眼前是滿野的桃樹、杏樹,花開滿地,落英繽紛,景色非常好看。還有一戶農家,就座落“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看到有人家,崔護才感覺口渴得厲害,於是加快腳步,朝那戶農舍走去。邊走崔護邊想,不知是誰把家安在如此風景絕佳之地,說不定是當時的什麽大隱士之類的呢!崔護來到院墻外,只見柴門緊閉,只有院裏桃樹的“數枝桃花出墻來”。崔護於是輕輕地叩門,邊叩門邊說“小生賞春路過,可否討口水喝?”

過了不一會兒,聽見有人走進院裏來,然後門吱呀一聲開了,崔護琢磨著開門的應該是位白發長髯、竹杖芒鞋的老者,這樣才像隱士啊。哪知道走出來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說這個少女雖然一身粗布衣服,卻有著清俊脫俗的氣質,我們前面說過崔護是個“孤潔寡合”之人,就是性格本來很內向的,面對女孩子很不好意思。但這時候,人家門你也敲開了,不好意思也得說話啊,只好把來意再說一下。這女孩子看他沒什麽惡意,就讓他進院引入草堂落坐,自己就去張羅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