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流行歌手龐龍因為一首網絡歌曲《兩只蝴蝶》而在流行歌壇一炮竄紅,他曾經說,他要感謝網絡的傳播力量,但我覺得他首先應該感謝的是遠古時兩個相愛的人,是他們的故事讓那兩只蝴蝶在東方的情感文化裏有了無比神秘的力量。

我想,之所以我們對“兩只蝴蝶”會那樣的認同,是因為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曾經被梁祝化蝶的故事深深打動過。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中國的東方式愛情理念的宣傳“名片”不是《紅樓夢》,而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它早在1954年的日內瓦國際會議上就被全世界的記者譽為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對於梁祝的故事內容,我想大多數人大概都是從越劇或由越劇翻拍的電影裏獲得的印象,說有個女孩兒名叫英台,她的故事特別精彩。她先是男扮女裝到杭州去上學,路上遇到梁山伯,兩人草橋結拜,在學校兩個人朝夕相伴,同學三載,祝英台暗戀梁山伯,梁山伯卻懵懂無知,只把祝英台當兄弟看。兩個人畢業的時候,分別前有一段十八相送,是梁祝戲裏的經典,最後祝英台與梁山伯約定,把家中的九妹許配給梁山伯,讓他七月七來家中迎娶。送走祝英台後,梁山伯從師母那裏得知,英台竟是女兒身,也就明白了所謂的小九妹其實就是英台自己,是英台把自己許配給了梁山伯。這讓梁山伯非常興奮,他根本就等不及到約定的東方情人節那天,一早就趕到祝英台家提親,可是這時候祝家已經把英台許配給了太守家的公子馬文才。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面前,祝英台只能含恨送別了梁山伯。梁山伯興沖沖而去,卻敗興而回,不多久就抑郁而終。祝英台得知梁山伯去逝的消息,在父母逼婚的那天,外披紅喜服,內穿白喪服,與父親談好要先到梁山伯墳上拜祭,然後才去馬家行婚禮。到了梁山伯的墳上,她脫去紅衣,露出喪服,是放聲大哭,這哭聲感天動地,使得梁山伯的墳突然裂開。祝英台縱身一躍,跳進墳裏,與梁山伯合葬在了一起。祝英台死後,她和梁山伯的墳上飛出兩只美麗的蝴蝶來,他們相伴相依,再不分離,人們就把那雙宿雙飛的蝴蝶,一只叫做梁山伯,一只叫做祝英台,這就是美麗的“梁祝化蝶”的故事。

對於這個故事,我首先談兩個小小的疑問。第一,就是祝英台的父親為什麽在對女兒的態度上有前後不一致的地方?第二,就是那個倒黴的馬文才,他到底是怎麽卷進這場故事裏來的?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我說祝英台父親的表現前後不一致是什麽意思呢?

這要從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說起。我們知道,這個故事的緣起是因為祝英台的女扮男裝、杭城求學。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我考證了一下,從女扮男裝所具有的社會性意義這個角度來看,至少在《四庫全書》所記載的典籍裏,祝英台的女扮男裝在中國古代那可以說是一個裏程碑。雖然先秦時的《左傳》裏也說過楚王的王妃樊姬偶爾也學男人扮成將軍的模樣,但這並不是我們平常意義上所說的女扮男裝。而梁祝的傳說大概起於三國以後、六朝以前,現在可以考證的,最早有梁祝故事記載的,應該梁元帝時期《金樓子》一書,此書著作的年代大約在公元552——554年間,可是他的原作在明末已經消失,清乾隆年間編修的《四庫全書》還提到這本書。現存可以見到的最早記載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張瀆的《宣室志》上開始有了較為詳細記載。《十道四蕃志》和《宣室志》最後都提到晉丞相謝安奏請朝廷表彰這件事兒,也就是說,梁祝的故事最遲應該發生在東晉的時候。

後來一個較為著名的女扮男裝的典型就是花木蘭,但花木蘭故事產生的準確時間應該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從時間上看,它應該是晚於梁祝故事的。至於說後代有很多女扮男裝的事兒,那基本上是在明清市民文化的興起的背景下出現的。比如說黃梅戲裏的《女駙馬》,《再生緣》裏的孟麗君等等。所以從“女扮男裝”這一行為藝術的產生根源上看,祝英台可謂是一個開創者,從這個角度上不僅可以看出祝英台本身的個性氣質與性格特征來,更重要的是從這個細節上還可以看出祝英台那種較為開放的家教、家庭環境來。也就是說,祝英台的父親,戲裏那個古板的祝員外,其實在對待女兒的事上應該是非常開明的。你想嘛,在那個時代,連女兒女扮男裝獨自外出求學這種開天辟地的事兒,做父親都支持,至少可以說他是沒反對的,這說明這個做父親的相當不容易了。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比我們現代文明社會裏的許多父母還要強!最少他能跟女兒溝通,並能最終接受女兒大膽的想法,並真地讓她去實施,這在今天很多父母都不一定能做到,更何況是那個遠古時代呢?而且,祝英台在外男扮女裝一扮就是三年,這也說明父母對祝英台的信任度是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