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思文(8)(第3/4頁)

關於這種食物該怎麽吃,這也簡單,有人從陳嫣府上抄到了一些比較簡單的食譜。

這個時候誰家要有一道‘私房菜’,做法是不會外傳的…反正庖廚也是家裏的奴仆,一代一代傳下去一點壓力也沒有。普通人哪有時間、精力和財力研究怎麽吃比較好呢,能做這件事的還是貴族!所以那些傳承數代的貴族,連同怎麽吃東西都是一向珍貴的‘財富’。

古代說,三代才學吃喝,這不是沒有由來的!

但陳嫣沒有那樣,她這裏的食譜,不說讓人隨便去學,至少關系親近的人說要從她這裏抄食譜,她從來不會推辭,都是直接讓人去問庖廚的。之所以沒有隨便讓人去學,那還是因為怕麻煩…她這裏又不是‘新東方’,真要是誰都來學,庖廚恐怕都沒時間做飯了。

陳嫣還想著要不要改天出版一本書,就叫《杏園食單》。她在長安城中的府邸,因為遍植杏樹,所以有‘杏園’的別稱。

這種東西當成傳家寶有什麽意義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還免去了未來不小心失傳的風險。

面食的做法傳出去後很快征服了貴族…畢竟面食的口味擺在哪裏,不敢說比稻米更好吃,但兩者不相上下是可以說的,這本來就是未來華夏民族的兩大主食!貴族們愛吃稻米,現在吃‘麥粉’自然也覺得很好。

面食本身的品質決定了它有紅起來的基礎,相對於稻米,它差的只有底蘊。畢竟稻米可是讓孔夫子都贊譽過的…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享受是什麽,就是穿錦衣、吃稻米了啊!

而補足這部分底蘊差距的,就是陳嫣等人的全力推廣。不只是陳嫣,之後其他人也紛紛行動,開始以身作則吃起面粉來。皇室、朝堂不說,學術界也有很多人吃這個。

這並不是因為這些人恰了爛錢,而是發自內心願意的。

不管學術界的人有著怎樣的毛病,至少他們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是有立場的。自古以來,這些人就很重視‘麥’,因為他們看到了麥的特質——產量大(和其他主食相比),有抗寒的品種,無需稻子、粟那樣精心照料(也就是說,人力物力相同的情況下,可以料理更多的麥田)。

要說麥子有什麽缺點,那就是口感太差了!以至於它就算有那麽多優點,在廣大老百姓眼中也只是五谷之中的配角。如果不是沒辦法了,沒有誰會拿它當主食吃。

但即使是這樣,這些總是思考很多的學術界大佬還是覺得麥子的意義很大!至於說忍受不了它的口感,那是不能吃苦!好日子過多了,過不了苦日子!

現在,面粉出現,這些人最歡欣鼓舞,因為這意味著推廣麥子的最後一個問題也解決了——之前他們提倡再多也沒用,天下生民不買賬啊!哪怕是窮苦人,平日裏吃的也是麥子,種的時候也不會主種麥!他們往往是種粟米,只有在粟米收割後,再撒一些麥種,等著收獲下一茬。粟米自己舍不得吃,可以用來換更多的麥、菽這些。

有了面粉,大家看到了麥子是大有前途的,就會開始主種麥子!麥子的產量和省事擺在那裏,這意味著在田畝數量不增長多少的前提下,糧食會有一個顯著的增長!這種事對於一個農業社會來說就是天大的好事!

有了這些富貴人家開始,稍次一些的人家自然會跟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風潮就是這麽開始的!即使有一些潮流以自身的財力追不起,也會有相對省錢的辦法替代。好在這次的潮流,‘面粉’本身並不貴,即使是普通人也能趕這個流行。

一開始,有些人只是嘗新鮮罷了,但真的開始食用面食,就對比出它的優勢了。相比起稻米,它更便宜,相比起粟米,它更好吃!特別是面條,後來糧店居然還推出了掛面,甚至省了和面的功夫,回頭燒鍋水就能烹飪好,味道相當不錯!一下就在條件還不錯的家庭中風靡開了!

掛面其實不難,有了面粉之後佷容易就能生產出來…陳嫣在推廣面粉之前就配套了一些產業,其中掛面作坊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在長安周邊建大型作坊,以後再其他城市也可照章辦理。

賺錢不賺錢的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能推動面粉推廣工作。

不過最後肯定是能賺錢的就是了。

等到這個時候,陳嫣知道火候足了,接下來就是她的舞台了——之前推廣面粉,看似她做的工作很多,在社交場上也很出風頭,但其實就是一敲邊鼓的。相比之下,她接下來的工作可能不會為太多人所知,卻是實實在在以她為主的!

推廣‘磨坊’!

面粉的表現足夠說服朝野上下推廣了,地方上接到政令自然會讓老百姓種麥。關中地區的地主鄉紳能收到長安的消息,這件事佷容易做。事實上,就算地方官不說,他們也知道要種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