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麟之趾(5)(第3/4頁)

也是因為有這些服務,才好向市民‘納稅’…她當然沒資格納稅,所以是各種管理會收取管理費——倒的垃圾有人處理,屎尿也有人收走,城裏有道路,每個市坊還給打水井…這些都是公共服務,誰要是不交錢,那也說不過去。

或許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覺悟,知道得到這些服務就要付出金錢——當初在大漢的土地上要交稅,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沒有人收稅了自然暗喜。這個時候讓他們交錢負擔公共服務,這就是從他們兜裏拿錢,誰肯?

但這些人心中不高興是沒用的,因為大部分懂道理,也不敢和大機構作對!更何況,真要‘抗稅’,很多公共服務就會關上大門,就連戶籍上也會有汙點…是的,你可以不交錢,那就別享受這些了。

最後還是要妥協的。

陶少兒看著馬車外的景象,高興道:“原以為永安城不過是海外小城,多有不便,如今看來,和大漢治下的郡縣也無差別。”

她是擔心陳嫣在這裏生活不慣,譬如水土不服,譬如物資種類不豐…但是現在親眼看到,覺得至少永安城很像樣子,只是在這裏的話倒不覺得不習慣。

“也就是幾座城鎮如此罷了。”陳嫣倒是知道具體情況,道:“除了這幾座城鎮,一些種植園也過得去。然而,這蓬萊島上多的還是山林、荒地,那裏瘴氣不散,蛇蟲鼠蟻最毒…想要蓬萊島皆如漢家土地,恐怕還要兩三代人的功夫!”

其實陳嫣這個說法還是往順利了說,這是在她掌控全局的情況下,有意識地導向開發蓬萊島。不然,讓歷史順其自然,消化這座島還有得等呢!

車隊還在往城北走——雖然,這是給陳嫣居住的地方,但並不在城中心,而是占據了城北的大片土地。這倒是不奇怪,紫禁城那種居中的布置,也是明清兩代的事。看看此時長安城的格局,宮城本來就不一定要放在正中央。

再者說了,以陳嫣的身份,又不是自立稱王了,也不好說是宮城。

“翁主…華清館看的到了!”車隊外面傳來侍者的聲音。

是的,華清館,這就是這座‘宮殿’的名稱…說這裏是宮殿,其實一點兒也不錯,至少從規模上達到了。大小和未央宮仿佛,絕對不能說小了。不過長安城裏不止未央宮,還有長樂宮等好幾座宮城,永安城只有一個華清館,倒也不算過分。

再者說了,華清館不只是陳嫣的居所那麽簡單!

應該說,華清館分為了三個部分,占地面積最大的前端,其實是各個辦公衙門,‘公務員’們每天都要在這兒打卡上班呢。而中部,這是最小的部分,陳嫣如果主理蓬萊島事務,就會在這裏做事,這等於是她個人的工作室、書房,這也是她和手下人討論公事的地方。

至於說後端,這就是私人空間了,數個院子層層嵌套,又各有不同的作用…類似皇帝的後宮。

此時陳嫣面前鋪著一張圖紙,說明的是整個華清館的建造情況。華清館當初建造的時候優先的是前端,畢竟陳嫣當時並不住這裏,但辦公地點卻是立刻就需要的。所以到了此時,華清館前端,被稱之為‘公署’的部分,已經完成圖紙的大部分了…考慮到蓬萊島還在開發中,公務員數量、部門都遠未完備,此時公署肯定是夠用的。

至於中端那一部分,被稱之為‘內堂’的,則是完全完工了…因為這裏工程量小,蓬萊島的領導班子也要在這裏商討大事(商討大事的時候總會將主位空下來,這就當是陳嫣了)。

建造上差的最多的是後端,也就是被稱之為‘遊館’的部分。

“‘遊館’恐怕連一半都未完成。”陶少兒顯然也是提前了解過得到,所以知道這邊的工程進度。

因為此時的建築基本上都是木頭為主,少用石料,和西方迥異,所以建造速度也很快!很多華夏歷史上著名的宮殿,比如大明宮,花費的時間並不多(只要能夠做到不缺錢,確實如此)。

如果按照大漢皇家建造宮室的速度,像華清館這個規模,也就是三四年就能成!就算時間長一些,也不過五六年。然而從‘公署’開始打地基起,如今已經過去有七八年了!之所以會耗費如此長的時間,是因為公署基本夠用之後,整座華清館就沒有連續動工了,只會在農閑的時候將種植園的奴隸,以及一些願意做工賺錢的自由民集中起來搞工程。

說到底,陳嫣在蓬萊島這邊差的不是錢,也不是原料,而是人力!對於等待開發的蓬萊島來說,人力投注在給陳嫣蓋宮室,而且是根本不等著住的宮室,這顯然是非常不合算的!

於是,這工程速度自然慢了下來。

陳嫣並不在意這個,又細細看了圖紙一會兒,道:“就算是一半,也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