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沔水(6)(第3/4頁)

相比之下,將國內的產業布局一番反而有意義的多!

畢竟,到時候大型貿易鋪開,得有貨物才行!而且不只是單價高昂的奢侈品,相對平民化的貨物也得有!不然的話,就算羅馬的老爺夫人們再有錢,也不可能撐得起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所以關於到時候海上貿易送過去什麽貨,又從西方得到什麽,必需要心裏有數。

首先就是絲綢,這個沒得說的!絲綢一直都是最有名的東方商品,至於說瓷器,那是很靠後的事情了!現在陳嫣雖然提前搞出了瓷器,但要等到市場培養出來,也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情。

陳嫣的打算是,到時候帶一部分優質絲綢上船,另外又增加一部分質量不佳的絲綢。之所以說質量不佳,可能是蠶絲本身的問題,比如柞蠶絲——相比起桑蠶絲,吃其他樹葉長大的蠶吐絲質量都不太好,但是相對而言,不挑樹葉這也是極大地節約了成本!

畢竟大家都給蠶寶寶喂食桑葉,桑葉緊缺的情況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如果是老百姓家小家庭養蠶繅絲,只要家裏種幾株桑樹就夠了,但絲紡大量養蠶繅絲呢?每年買桑葉都是一筆很重的負擔了,而且還經常有‘斷档’的危機。

柞蠶絲、樟蠶絲之類的,質量大有不如,但相比起此時西方流行的其他織物,依舊是很不錯的。到時候生產這種織物,正好可以販賣到西方,給一些消費不起優質絲綢的人…

說起來這也可以算是一種外貿產品了,畢竟國內這種蠶絲是很不受歡迎的,最多的用途是拿來做被子——即使是這種次等蠶絲,普通老百姓也消費不起。而有錢消費蠶絲的人,就不會吝惜多花一點錢買桑蠶絲。

另外,陳嫣還想嘗試著絲棉混紡。這幾年棉花生產發展很快,畢竟棉布相較絲綢便宜了不少,又比麻布舒服不知道哪裏去。這種情況下,市場缺口是明擺著的,年年棉花供不應求!

歷史上華夏引進棉花之後,基本上是棉布的出口國,利潤不高,但是薄利多銷…靠著華夏的棉布,給華夏以及周邊許多國家提供了衣被。然而現在情況恰恰相反,每年的商船還要從天竺進口大量的棉布!

利潤也不算高,但天竺也沒有多少可挑選的貨物了,所以每次販賣貨物去天竺,來的都是滿船滿艙的棉布,至於不足價的部分,就由寶石和黃金補足,這些東西天竺還是頗為豐富的。

絲棉混紡之後的布料,一方面比絲綢更保暖,更耐用,另一方面也比粗粗笨笨的棉布更漂亮(此時的棉布確實無他做到精致,更接近後世家織布的樣子,有銅錢厚,不需要漿就很挺闊了)。

這是個很好的想法,就是不知道研究所那邊什麽時候可以弄出來。

而除了絲綢這種老牌中堅貨物,船上還有很多其他貨物。比如說糖,這可是陳嫣準備的拳頭產品!

這年頭,不只是華夏大地缺乏甜味,在西方也一樣!因為缺乏糖分,東西方世界分別走向了兩條路。東方這邊選擇了甘蔗,甘蔗制糖興盛一時。而西方選擇了蜂蜜,不是靠天吃飯收割野蜂蜜,而是養蜂。

實際上,古羅馬時期的養蜂已經很成產業了,日後還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這一方面是地域問題,華夏這邊離甘蔗的原產地近,離當時制糖工藝比較先進的印度也近,走上甘蔗制糖的道路算是順理成章。在這一點上,西方世界的運氣顯然沒有那麽好。另一方面是緯度問題,或者說還是地域問題。

甘蔗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長,華夏地域遼闊,橫闊多個溫度帶,自然也有滿足甘蔗生長的地區。但是西方世界就不是這樣了,很多國家的整個國家都沒有一丁點兒土地適合種甘蔗…這就堵死道路了。

只是養蜂業雖好,卻遠遠比不上甘蔗制糖…這不是兩者味道的問題,而是價格的問題!

甘蔗制糖是很容易做大的,而且這個過程中使用工具也更加容易。事實上,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養蜂業也有了不少科技產品的幫助,但總體上而言,依舊需要大量人力,遠遠比不上現代制糖業的工業化水平。

投入產出上的巨大差異是會體現在價格上的!糖的價格確實比蜜低很多。

所以原本歷史上的華夏,在宋代甚至更早以前,蔗糖就不算昂貴了。對於普通小民來說,或許依舊是好東西,但待客、過節、有病人時買一點兒,這總不是問題。但在西方漫長的歷史中,甜蜜始終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蜂蜜降價就沒有成功過!

用糖來進行貿易,陳嫣一點兒都不擔心前景!

而除了糖,還有甘蔗的另一種副產品‘甘蔗酒’,這也是很好的貨物…當然,羅馬的貴族喜歡喝葡萄酒。但問題是,葡萄酒並不是人人都能喝的起的,走薄利多銷的路子賣酒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