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東山(1)(第3/8頁)

相比起劉徹,陳嫣反而還覺得張騫有回來的可能性。雖然她也擔心蝴蝶效應之下,歷史上出使西域的張騫可能已經遭遇不測,但歷史按照慣性走下去,也不是不可能啊!

不過陳嫣也不會把這個可能性說出來,畢竟沒有拿得出手的理由。

劉徹也就是感慨一兩句,對於張騫這個人他還是有一點兒印象的——當年出使西域的使團是向天下發榜征集出來的,一般人視此畏此艱途,默認此去就是九死一生,根本就是避之不及!而如果通過強制命令做事,估計消極怠工之下也沒有什麽效果。最後只能通過發榜的方式,召集一些熱血青年做這事。

也幸虧是這樣,不然張騫也做不到使團的正使…他那個時候多大年紀?這個年紀的年輕人,又沒有任何官場履歷,往祖上數,也不是官N代、富N代。別看出使西域這件事是大家避之不及的,但人家級別也是在那裏的!跨過這麽多的障礙做到這個位置,靠的就是他敢拼一把!

若是出使西域的事情出了意外,他的性命就交代了。若是事情成功,回來之後他記頭功,朝廷自然會有回報——事實上,歷史上是真有回報,他封侯了!可以說這豪賭一場,他贏了。

不過,能做這種把性命壓上去的豪賭,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如果有人做出這樣的事,旁人都要高看一眼的。當時的劉徹看張騫,在他身上看到了屬於年輕人的熱血…劉徹那個時候自己也處在那麽個時期,是非常欣賞這個年輕人的。

如果張騫能夠帶著功勞回國,他是很願意培養一下這個年輕人的,至少比朝堂上不少他看不順眼的、屍位素餐的老家夥強!在劉徹眼裏,這些人都是庸碌之輩,什麽時候還抱殘守缺。

他簡直不能相信,被匈奴羞辱了這麽多年,竟然還有這麽多人主和!站在劉徹的視角,他是無法理解這些人的顧慮與思考方式的——人類就是這樣,總會以為自己的一套就是天經地義,很難理解不同環境下誕生的另一套。

劉徹雖然是千古一帝,但在這種問題上他表現的並不比普通人好多少。

“‘大秦’,朕是說‘羅馬’,你的人在羅馬得了什麽好處?”劉徹並不在意陳嫣在海外得到了什麽,畢竟對於這個時代的華夏人來說,中原就是世界的全部的,最對就是知道中原周邊的一些國家,比如匈奴,比如南越之類。至於再往外的世界,那就是一片空白了,提起來甚至沒什麽概念。

劉徹在這方面的概念比普通人清晰,至少走西域那一線的大概情況他是知道的。一方面,如今依舊有不少商人往來於這條線路(比不上絲綢之路開通之後的規模,但也很多了)。另一方面,這些西域國家就是匈奴的自留地!

匈奴左賢王負責的是對漢這一塊得到‘業務’,匈奴右賢王負責的就是對西域小國的‘業務’了。對大漢,好處是大漢這個國家足夠大、足夠富,做成一筆生意那就是大生意。而且薅羊毛也從來不擔心薅禿了,因為國家夠大,自愈能力夠強!

而對西域各國,就是另一套了。西域各國,甚至包括一些草原上不屬於匈奴的遊牧民族,匈奴都是很直接地‘欺負’。因為匈奴相對實力太強了,所以這種欺負西域各國也只能默默承受。

欺壓西域各國對於匈奴來說是很舒服的事情,唯一的問題是國家小,財富也就少了,就算都乖乖上供,單個來看也沒有過多的油水。甚至有一些小國勢力比較強的,還會抵抗。雖說這種抵抗基本上都是失敗告終,但對於匈奴來說,擺平這種反抗的支出都要高過收益了,實在是不劃算呐!

然而不管又不行,只要不管,其他的國家就會有樣學樣,那樣西域的秩序才真會亂了套呢!

對於匈奴來說,西域是生存的本錢,大漢是富足的資源包。活下去靠西域就好了,但想要活得好,就得從大漢身上想辦法。

所以,除了左賢王以及左賢王的鐵杆以外,匈奴一直以來的戰略都是西域重於大漢的——大漢大多數人都不明白這一點,將自己放在中心位置,以為這個世界上就是大漢和匈奴兩虎相爭。

劉徹是皇帝,視野要開闊很多,自然對這方面很了解。

然而也就是這樣了,離開周邊一圈,遠離所了解的西域,再外面的世界,劉徹並不見得有多少概念。對於羅馬,他也就是陸陸續續從陳嫣這裏了解到了一點,但也沒把這當回事兒。

畢竟那離大漢實在是太遙遠了,遙遠到幾乎可以當對方不存在——羅馬當然是存在的,但是當他的存在對大漢幾乎沒有任何影響,那麽他對於大漢來說就和不存在沒有什麽分別了!

陳嫣想到信上說的,有很多羅馬的書籍、羅馬的植物一起被弄了過來,就滿心歡喜。這些去羅馬的人並不能翻譯羅馬的書籍,植物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其價值,所以帶回來的東西在信上也說不清楚,一切只能等陳嫣親眼看到東西再說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