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葛覃(8)(第3/4頁)

這也算是此時官場上的吊詭之處了,一方面,想要做官的人到處都是!另一方面,劉徹總有人不夠用的感覺…說到底,太多人都是湊人頭的,合劉徹用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陳嫣規劃中的太學制度相比起舉孝廉,同樣是推薦,卻是有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規模,舉孝廉制度送來的人才質量非常高,像公孫弘就是這一制度下的產物,然而規模太小,對於急需用人的皇帝來說也就是聊勝於無罷了。

而太學,只要做到三千太學生的規模,就可以每年穩定提供數百上千的人給朝廷了。到時候別說是重臣,就是一些普通官員也會擁有極高的素質!

更重要的是劉徹聞弦音而知雅意,哪能不明白陳嫣的隱藏台詞——這些人送到長安來接受教育,雖說具體教學工作有名士負責,但哪能在教學安排上甩開朝廷自己幹呢?所以很利於劉徹在其中帶私貨!

總之,他可以更簡單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劉徹聽著陳嫣特別強調太學生如何畢業、評定等級,忍不住笑了起來:“這些太學生可別想輕松了。”

此時還沒有這些‘太學生’呢,劉徹這句話其實就是表態…陳嫣已經完全說服他了!

對於劉徹的說法,陳嫣不置可否:“自然是別想輕松了!這等太學生未來都是國之棟梁,是能做官的!做官意味著什麽?陛下是再清楚不過了!這意味著改換門庭、意味著人上人!為了這,吃苦難道不是應該的?”

“若是這苦都吃不了,要他們何用!”陳嫣說的冷酷又堅決。

對此劉徹當然是舉雙手贊成,畢竟按照計劃,這些太學生都是要給朝廷做事的!那當然是越優秀越好。至於為了這優秀要付出多少,那只能說你不願意付出,總是有人願意付出的。

劉徹越想越覺得陳嫣這個主意好,只不過再想想這幾年少府和大司農那邊的聲音,又有些遲疑了。

“朝堂上恐怕會有不少話說…編書與太學,花費應當不少。”劉徹有點兒不開心,畢竟他闊氣了這麽多年,忽然花錢要小心起來,怎麽也是不滿的吧。

陳嫣想了想,道:“此事也不難處置…編書之事不用朝廷花錢,說不定還能小賺。倒是太學,一開始花些錢是免不了的,太學要容納那麽多太學生,就不能建的太小…但是往後的維持之需,可以想法子不用朝廷靡費。”

劉徹知道陳嫣在‘錢’上面很有辦法,但聽她如此大包大攬,還是覺得好奇。

見劉徹想知道的不得了,但又要裝作根本不想打聽陳嫣‘商業機密’的樣子,陳嫣也沒有藏著掖著——也沒有那個必要。很快就把她的打算說了出來。

編書的事情先不說,太學建成之後實現收支平衡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收贊助費。

太學對於走推薦渠道進來的學生是沒有多少收費的,只是象征性的束修而已。相反,還會給這些學生補貼!特別是一些家貧的,還可以申請特殊補貼,另外學習成績好的也給獎學金!這些學生是不賺錢的,反而倒貼許多出去。

錢從哪裏來,當然是從非推薦入學的學生來。

推薦入學的學生在入學的時候會有一場考試,確定他們的基本水平,達不到這個水平的話太學是不會收的。當然,這個考試的難度會事先調節好,以保證一些文化氛圍弱的郡縣推薦來的秀才無法通過。

但再弱也有一個限度,到底是地方上的精英呢!

而非推薦入學的學生就不需要入學考試了,他們是直接入學的——但也就這麽點兒優惠政策了。之後的考試、學分、畢業方式和推薦入學的學生一樣!這也保證了從太學出來的學生水平有了個保底。

這種非推薦入學的太學生會占每年名額的多少,這還需要商量,但大概維持百分之二十以下,百分之十以上,這是沒有問題的。

優秀的太學生占絕對多數,這些原本不上進,或者說不夠上進的,也會學著上進!這就是外部環境的影響了。這其中的道理,普通人也能明白,到時候無論是出於讓孩子更優秀的想法,還是覺得孩子太學生出身,可以做官,恐怕會有很多有錢人願意走非推薦名額。

然而非推薦名額也不是白給的,需要這些有錢人花錢贊助太學才行!

這個名額會非常、非常貴…等於是這百分之二十不到的非推薦太學生,承擔起了整個太學的運轉。

但陳嫣並不擔心那些有錢人會嫌貴,這可是一次性投資!只要孩子本人上進,進了太學之後想辦法畢業,將來就能進入官僚階層。而進入官僚階層的好處,這就不用細說了!

大漢缺有錢人嗎?不缺!無論是富可敵國的商賈,還是底蘊深厚的開國勛貴,又或者強勢的地方豪強,這些人都非常有錢!至少供應自家子弟去太學是完全做得到的。他們缺乏的是獲得政治影響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