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葛覃(8)(第2/4頁)

之前劉徹也想過要在思想文化方面下功夫,但一直沒有想好下手的角度,這才一直遲疑,現在聽陳嫣說到編書,倒是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陳嫣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劉徹賣安利:“這一大套叢書,可以分出經史子集四部,待到書成之日,可以說是雄哉偉哉!”

這種將天下書籍匯總,形成叢書的想法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想想就知道了工程量會非常大。然而一般越是困難的任務,完成之後獎勵也會越豐厚。劉徹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這會是一場文化盛會!

真的做成了,他就算是想不名留青史都很難!

“此事聽來倒是不錯…不過請來各家名士,此事不易。”說是這麽說,其實劉徹已經很心動了。請來各家名士是很困難,即使是劉徹這個皇帝,面對這些人也常有吃閉門羹的時候。但這次手握編書這樣一張王牌,可以說是豎起王旗後,自有豪傑來!

說到底,這些名士的力量哪能和國家對抗?如果國家以後就以編好的這一版作為標準了。就算個別名士還可以堅持自己的那一套,也會在將來被主流所淘汰!個人無論如何都不能和時代的洪流作對。

“是有些不易…且朝廷也不好只為了編書養著這些人!”陳嫣可比劉徹更深諳充分利用勞動力的道理,當即就道:“不若陛下重辦太學吧…嗯,太學要擴大一些,收幾個、幾十個學生太小家子氣了,開始先收一兩千個,日後再酌情增加。這些請來的名士平日編書之余,就在太學教導學生。以重辦太學的名義,便可用朝廷詔令征召這些名士了…這些太學生還能幫著編書…做不了要緊的部分,那些勞心費神的雜事就可交與這些年輕人!”

陳嫣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不僅僅讓編書的名士有了正規編制,還順便找了一大堆廉價,甚至不要錢的勞動力!雖說不是不可以給編書的名士創造一個編制,比如建立一個翰林院的機構,大家都安排進翰林院。但新設立的,哪有有本而來的值錢?

太學就不同了,太學是古代華夏最高學府!太學這個名稱起源於西周。總之,就是來頭很大!

不過一直以來太學的規模都很小,其培養的人才也只是一個補充,象征意義可能大於實際意義。不過不管怎麽說,太學也算是‘先王德政’了。在這個年代,知識分子都是崇古的,在他們眼中,這個世界最好的時候就是先王時候了。

所謂先王時代,就是堯舜禹時期…西周也不錯,次之吧。

這個時候搞太學,至少一幫讀書人是會舉雙手贊成的——本身‘教化’就是諸子百家都不會反對的,再有恢復古制的光環在,誰反對,誰就是整個學術界的異端!

而請這些名士給太學學生講課,恐怕除了一些老的不能動的,都會欣然前來吧。這對於他們來說不只是榮譽,更是有實實在在的利益的!

畢竟這可是‘大太學’,而不是規模很小的那種。這種規模的太學,基本上就將未來的知識分子精英給壟斷了!這個時候誰的學術思想影響了這些年輕人,誰就擁有了全世界!

劉徹都有些跟不上陳嫣的思路了,之前還好好地說著編書呢!這會兒又說起太學了…話說到底打算做哪一個?難道要兩者都做?

陳嫣將自己關於太學的構想和劉徹敘述了一下。

其實也不復雜,太學可以走學年制,是四年制還是五年制,還是六年制,這都是可以商量的。而這段時間內,各郡縣推薦來的優秀年輕人就可以在太學學習!當然,太學也不是那麽好混的,得考試!考試不合格得補考,補考不過關得重修。

如果在學年滿了之後學分沒有修夠,就得延遲畢業。延遲畢業並不代表無法畢業,但優秀畢業就離他們非常遙遠了——根據太學學習期間的每次考試表現,以及最後的結業評價,有些人可以是甲等畢業,有的人就只能是乙等畢業,甚至丙等畢業了。

這個是有比例的,甲等畢業只有百分之十的人,乙等畢業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就是丙等畢業!

甲等畢業的可以評優秀,而需要延遲畢業的人,顯然只能被打入最低的丙等畢業。

“各郡縣每歲皆有薦人之名額,須得年紀不上二十歲未及冠,兼聰明秀才者才可!”陳嫣補充了一下地方推薦名額的規定,也沒有搞的太復雜。

不是她不知道科舉制,偏偏要搞弱點很多的推薦制,而是這個時代,想要組織起科舉考試,這太難了…以現在的讀書人規模,也沒有那個土壤。

“唔…若是名士,也有推薦名額!只要太學博士諸人覺得此人有推薦秀才資格便可!”

見劉徹聽的仔細,陳嫣微微一笑:“若是此事成了,陛下再不用憂心缺少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