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葛覃(4)(第3/4頁)

與此同時,臨淄就歸陳嫣了…少府在臨淄有不少的作坊,但這次的造紙作坊並不會開到臨淄去。

雖然從陳嫣的角度來說,少府就算去了也沒用,反正在她的地盤上根本打不贏她。但這是一個態度問題,他和劉徹能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重大利好了!至少說明到現在為止,劉徹對她還沒有一點兒‘排除’的意思,更沒有覺得她的存在是有問題的。

在紙業這件事上,陳嫣和劉徹愉快地進行了分贓。長安歸劉徹,臨淄歸陳嫣,官吏系統歸劉徹,陳嫣就可以對知識分子群體想辦法。另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大城市,此時還沒有建立造紙作坊的,陳嫣也和劉徹提前做好了劃分。

這個過程相當和諧,反正陳嫣和劉徹都沒有和對方爭的意思…這種劃分‘地盤’的商議能進行地如此謙和,也是相當少見了。

現在長安的造紙作坊起來了,少府不缺人、不缺錢,技術到位、工人培養差不多後,一個大型的造紙作坊很快就起來了。這可不是什麽小型的造紙作坊,這種造紙作坊,在一開始的磨合期過去之後,生產越來越快,生產的紙張對於此時的需求來說已經很不少了。

有了這個前提,劉徹在下令長安的官員使用白紙辦公。

市場潛力釋放的很快,書寫用白紙立刻被長安整個官吏系統和貴族群體接受…說實話,這個時候造紙作坊是供不應求的——好在陳嫣一開始就料到了這種情況,所以在白紙辦公開始之後,她立刻讓少府興建了第二座造紙作坊。

理論上少府只用聽皇帝皇後的話,像是陳嫣這種‘皇親國戚’,反而得求著少府。不過陳嫣又是一個例外了,這些年陳嫣和少府明裏暗裏和少府合作、默契的時候多了去了,更別提早些年陳嫣可挖了少府不少墻角!如今聚寶閣還要從少府拿一些內部商品數據呢!

所以如今陳嫣以‘技術指導’的名義,讓底下傳授造紙技術的人告訴少府再興建一個造紙作坊,他們也沒有說什麽,立刻撥款、準備人手(從第一座作坊中分流,組成骨幹,在配一些打下手的生手)。

等到生產供不應求的時候,第二座造紙作坊正好頂上!然而即使是這樣,也非常吃力,工人的生產任務非常吃重。這下也不用陳嫣提醒了,少府的人自然知道市場遠遠沒有到飽和的時候,那就繼續建作坊唄!

其實建大型作坊並不是那麽簡單的事,對於少府來說,也只是把難度由史詩級,降到了地獄級、困難級而已,本身還是難的。但具體情況還是得取決於這個作坊能不能帶來利益,少府本身帶有大國企的性質,又苦又累又不賺錢的事也是得做的!國家需要這些,指望不了商人做這些,也不能交給商人,只能他們上了。

這種產業之所以能活下來,靠的是補貼。如果這種產業要擴產,除非是拿到大政策了(皇帝詔書全力支持),不然的話,大家是沒什麽動力的。

造紙作坊就不屬於這種了,錢景是看得著的——少府的管理者們並不是商人,但他們一樣在意自己的部門賺不賺錢。這是因為賺錢本來就是少府很多部門存在的價值之一,不需要賺錢的部門是一套評判標準,而需要賺錢的部門呢,做的好不好,可不就是看收入麽!

簡而言之,這就是大家的績效啊!

先不說賺的錢多,自己也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番,就說這成績做出來了,日後也是晉升的資歷吧?

再者說了,這是天子親自下令的作坊,又有不夜翁主參與其中…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會被天子注意到的!這可不是那些默默無聞的項目,就算做好了,也無法在天子那裏留下印象!

所以這個時候大家擴張的積極性很足…在第一家、第二家造紙作坊之後,第三家、第四家是同時上線的!實際上,要不是因為熟練工人不足,同時上馬再多家的造紙作坊,對於少府來說也是毛毛雨。

也正是造紙作坊接二連三上馬,產能總算節省了一些上來,可以往外販賣了。只是這個時候還是不能敞開了用,只能運送到各地,供官府公務使用。

而除了這種書寫用紙,衛生紙暫且還沒有真正進入生產…因為產能不夠,現在的產能只能都分給書寫用紙。等到將來供需穩定下來了,倒是可以專門建立一兩個生產衛生紙的作坊。

就在紙張往各地送的時候,臨淄那邊作坊的囤積也釋放了出來。

陳嫣願意讓長安先行,那是做一個表態,到了這個時候自然沒必要再繼續藏著掖著…反正她不會越過之前的勢力劃分,將自己的紙賣到分給少府的地盤。不過少府的紙倒是可以借著給官吏專供,深入到陳嫣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