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葛覃(3)(第4/8頁)

陳嫣不說賣糖還好,說起這個劉徹就覺得頭疼…當初陳嫣弄出了蔗糖來,首先就做了技術擴散。通過聚寶閣往外賣了技術不說,少府這邊她也沒有藏著掖著。

這固然讓陳嫣沒法壟斷市場,發獨門財了,但這也讓陳嫣少了許多麻煩。

就是因為陳嫣這樣處處注意,這才讓她有了如今富可敵國的體量的同時,還沒有被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不管做什麽,做到壟斷了,都會讓人下意識地覺得這是不是不太妥當?

古代沒有反壟斷法,但有學識的人也知道,一旦壟斷,就只能由壟斷者為所欲為了!如果是香水、銀鏡這種奢侈品就算了,商人和有錢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鬧不出什麽事來。

可某些關系到民生的東西就不行了,糖雖然不像鹽那樣是必需品,但確實是普通家庭也會消費的(只要消費的起)。

這就是豬肉漲價和奢侈品包包漲價的區別,奢侈品包包漲價,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一個‘消息’,知道了就是知道了,沒有然後。而豬肉呢,按理來說豬肉也不是真正的必需品,不吃豬肉還可以吃別的肉,而且少吃一點兒肉,甚至不吃,也不是做不到…然而,豬肉一漲價,老百姓就要心裏罵人了!

這就是關系到民生的威力!

陳嫣賣糖的時候沒有吃獨食,現在能加工生產蔗糖的人家可不算少了!這樣生意的市場越做越大。不少人都在江南經營起了甘蔗園。別說,這還開發了南方,為土地兼並日益嚴重的中原地區農民找了一個退路,過不下去了就去北方種甘蔗…如果不是有這條退路,恐怕現在中原地區土地兼並帶來的壞影響會更多。

眼看著如今做蔗糖生意正紅火,少府卻沒有趕上最好的一班車。

最開始的時候,少府內部掣肘,不同派系之間有點兒亂七八糟的牽扯,導致了蔗糖項目像是踢皮球一樣在幾方之間踢來踢去…等到最後決定了下來,不少商人都進場了。

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再加上少府強大是在技術、是在工匠,其實在商業化的管理上並沒有優勢,面對蔗糖這種對大家來說都是陌生的產業,並不比普通商人強多少。直到如今,少府雖然有生產蔗糖的作坊,卻始終無法占據多少市場份額。

眼看著如今蔗糖成為市面上的重要商品,劉徹還覺得少府應該賺了不少呢——有一段時間他正經考慮過開源的事情,所以關注了不少這方面的事情。然而叫來少府丞一問,再看看歷年的賬冊…呵呵。

根本指望不上!

現在,除非劉徹讓人把所有經營糖業的商人都搞死,或者宣布糖只有國家才能經營,不然市場上的現有局勢是很難改變了。

不過麽,搞死現有的糖業商人,這太兇殘了。就算這個時候的人看不起商人,也不覺得朝廷搞死個把商人算個事,但也不可能真的不把商人當人看。真弄得商人一點兒安全感沒有,商業凋敝,那大家都得不了好。

事實上,痛恨商人、批判商人,這都是當權者對外的說辭罷了!真的身居高位的人不會不知道,商人也是有用的。如果沒有用處,只會薅羊毛,商人這個沒有政治依靠的群體早就被全部人道毀滅了。

至於蔗糖專營…說起來輕松,操作起來卻很難。

漢武帝時期很有名的鹽鐵專營,那是為了緩解財政困難弄出來的,此時還沒有出現。而在此之前,有沒有國家專營這種事呢?有的!事實上,國家專營這種事也不算是新鮮事,早在管仲時就提出了‘官山海’,這就是鹽鐵專賣!

操作起來,難點有兩處,一個是得解決某些既得利益群體,另一個就是專賣本身的難度了。

前者很好理解,比如說鹽鐵專營,此前有那麽多靠經營鹽鐵發財的人,他們願意交出自己的財路嗎?或許商人沒有政治上的力量,面對國家暴力機器也說不出個‘不’字,但是他們能夠屹立不倒,大多數都是交夠了保護費的!

他們背後的人出於‘維護信譽’的目的也好,單純為了能繼續賺這筆保護費也罷,這個時候都不可能一聲不吱。

甚至有一些就是貴族自己經營的,更是利益相關了。

這種情況下,皇帝想要強硬地將鹽鐵收歸國家經營,想也知道會有怎樣大的阻礙了——正常情況下,皇帝確實可以強推任何不是那麽亂來的政策,但也不可能完全不考慮手下人的意見。

如果不達成一個基本共識,一方進行妥協的話…之後遲早會出問題。

政策始終就是一個政策而已,具體實施的時候拖延,甚至故意留下可鉆的空子,那實在是太容易了。更別說,現在可以強勢壓倒其他人一次,卻不可能次次都如此!每這樣做一次,其實都是在消耗皇帝本人的某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