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君子於役(1)(第3/4頁)

陳嫣猜測,劉徹不見得希望表舅返回朝堂…事實上,那會兒他正在清除朝堂上的竇氏一系,準備開啟自己的時代。這個時候把竇嬰弄回去算怎麽回事兒?那不是讓那些打散了的殘黨自發聚集在他身邊嗎?從來都是散兵遊勇好對付,一旦擰成一股繩後就麻煩了!

之所以要召回表舅,原因也很簡單。一個,他為組織立過功,他為天子流過血…咳咳,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吧,勞苦功高唄!當初建元新政,他和其他人一起頂在最前面,為劉徹沖鋒陷陣。考慮到當時太皇太後的態度,這無疑是有政治風險的。

為此,有的人付出了性命,而背景深厚如竇嬰、田蚡,都被從三公的位置上免職,自此踢出朝堂。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政治上很多事情都是講究一個默契的!

打個比方來說,幾個皇子爭奪皇位,下面的人站隊。等到贏家登位,那些早早跟在身邊的人肯定要提拔起來。哪怕這裏面有的人其實並不那麽討新皇帝喜歡,甚至覺得這個人根本沒甚才德!

這是因為政治本來就不是一件以個人喜好為傾向的事情,即使身份是皇帝也不能例外!

身處其中,人必須做合適的事情。

既然這些人支持了自己,這個時候就得給予一些‘回報’,這既是提高‘帝黨’的忠心,也是為了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同時也是做給其他人看的…皇帝其實是一種必須‘施恩’才能維護自己地位的存在。

就像是歷史上的宋代,就是因為對士大夫無比寬厚,所以才能在最後關頭得這些人以命相陪——這種‘寬厚’合理不合理先不說,但類似的道理確實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

那時劉徹等到了太皇太後自然消亡,成為大漢政壇真正的主宰者。那些因為他的建元新政而受害的人,這個時候自然要好生對待,不然怎麽讓其他人有感於‘天子恩德’,對皇帝更加忠心耿耿?

另外,也是考慮到了竇嬰算是竇氏的叛逆,竇氏一系不見得能向他靠攏…

不過說到底,劉徹是根本不想用竇氏一系的人了。即使他手下很缺人才,竇氏一系也不乏可用之才,但政治鬥爭是嚴肅而殘酷的,劉徹需要的是一個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朝堂,不需要有人在其中摻沙子!相比之下,手頭人不夠用倒是小事了。

這華夏大地上別的或許不多,人卻是極多的。身為皇帝,只要表示自己求賢若渴,自然多的是人通過各種手段冒頭。

人才的缺口總會存在,但這始終不會是什麽大問題。

正是因為如此,雖是重返朝堂了,竇嬰表舅的存在感卻很低。一方面是劉徹待他冷淡,另一方面似乎是他自己也有些灰心了。

陳嫣當年與他說的那些誅心之語到底還是產生了影響,他沒能對天子、對朝堂徹底死心,但心中的陰影卻是揮之不去。

太皇太後薨了後,他重新被召回朝堂,他沒有推拒——他到底還抱有一絲幻想…這並不奇怪,從一開始,這個少年時代就名滿長安的王孫公子其實一直就是個理想主義者。

他從來離權力中心無比接近,但總對此抱有某種天真的熱忱。

對天子的忠誠、對國家的責任,他是真的是受一種很高尚的情感驅使,這才投身政壇的。即便到了現在,他還有某種程度的幻想,幻想一個忠心耿耿、有才華的臣子必然會受到重用。

就像古時那些賢君賢臣流傳的故事一樣。

然而故事終究只能是故事,竇嬰之後在朝堂上的冷遇說明了一切,那時候他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所以他也灰了心。

陳嫣收到的情報裏,對於這位表舅並沒有提過太多。畢竟陳嫣的情報系統傳遞的都是長安發生的、會影響這個國家的事,這會幫助陳嫣調整自己的事業。最多就是多多注意一下陳嫣的母親,還有兄弟姐妹這些人,哪還能去窺探一位失意的前任丞相?

而陳嫣也不可能和這位音樂老師通信…這是為了保護她自己,她現在可不能輕易出現在長安任何人的視線中。為了這個,她甚至不能和母親、姐姐聯系,更不要說竇嬰表舅了。

就她所知的,竇嬰表舅在灰心之後就安安分分在朝廷中做起了隱形人。

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陳嫣松了一口氣,她知道,似竇嬰這樣的理想主義者,有的時候是不聽勸的。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說的就是他們了。

那種時候,性命不足惜!重要的事自己的理想…相比起理想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通通不值一提。而當理想消亡,即使他們還活著,也是死了,那個時候一心求死也不奇怪!

所以表舅最終選擇了失望之下心灰意冷,然後退一步,而不是生無可戀,抱著自己已經死去的理想陪葬…這是讓陳嫣很‘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