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擊鼓(7)(第3/4頁)

桑弘羊嘻嘻地笑了起來。

陳嫣心裏同樣也忍不住笑了起來,關於這種爭論,也不是桑弘羊第一個提出,各家道理的爭論其實很早很早就開始了!只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拿出來說而已!比如說一個純粹的儒生,他當然是堅持自己的道理的,自然也就不會產生疑問。

陳嫣舉了舉手,示意自己要發言,然後才道:“吾只說些拙見——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先打了個預防針,陳嫣才接著道:“道家持的是道義,認為人與人之間以道相交,大到國家也可如此。只是後來失‘道’,不得不轉向‘德’,以‘德’來進行約束。而等到德也無用後,又有‘仁’!‘仁’無用,最後則求於‘義’,這一切都不再了,國家才用‘禮’去約束,所以說道家輕視‘禮’,因為這是等而下之才去選的!”

儒家想要通過禮教來治理國家已經夠理想主義了,而道家其實比儒家更加理想主義,至少從這個方面來說是如此!

“法家則不同,法家認為禮不足以約束人了,或者說天下失禮!所以要行法才可以!對於一個人的功勞要獎賞,對於一個人違法亂紀要懲罰,所有人都在‘法’的限制內,於是天下太平!這樣的法家怎麽可能不輕視‘禮’呢!”

公孫弘對此但笑不語,因為他儒生的身份,他現在最好就是不要發言!和自己這個學生太過對著來不好,而且公孫弘也不覺得她說的有什麽錯。但要說贊同,那也是萬萬不能的,他畢竟是還是一個儒生啊!

桑弘羊就自由的多了,手支著下巴,眨了眨眼睛,好奇道:“所以翁主也贊同法家?”

陳嫣想了想,覺得桑弘羊這個問題也不是不能回答,於是點點頭道:“若只是單單說這個,我偏向法家一些!上古時期民風淳樸,人口也少,道家的道德仁義已經足夠。可到了周天子時,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人也不能如上古時一般了,用禮來規範才能保證上下尊卑,保證國家權威。而到如今,禮也不夠用了,須得‘法’才能約束。等到日後,連‘法’都不能約束的時候都會有,所以也不必拘泥。”

其實這就是一個時移事易的問題!老子崇尚的是上古時期那種小國寡民、雞犬相聞的狀態,那個時候用仁義道德治國夠用了。而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西周時期的政治狀態是他認為最完美的。然而現實是時代在變化,哪有能夠從頭用到尾的一套施政理念!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解’。

桑弘羊來精神了,問道:“翁主不覺得今後能回歸周天子時,甚至堯舜時的天下?”

呃…按照古代君主和讀書人們的理想,大概都想過回到西周那種井然有序的局面,致君堯舜更是夢想中的夢想。

後人覺得哭笑不得,但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是真心這樣想的咩~

別的問題陳嫣或許會留些余地,但這個不用,她比任何時候都要幹脆:“不能!”

還補充道:“光陰向前,如同水往低處流,乃是天道,如何能變?如今的人懷念上古堯舜之世,但真要回到那時,恐怕又是不肯的了!堯舜之時水患頻繁,大地之上猛獸眾多,人與獸爭生機!住的是粗陋房屋,連磚瓦都沒有……”

說實話,陳嫣一開始說回到堯舜時期大家不肯,桑弘羊和公孫弘都是要反駁的,但隨著陳嫣說出後面的話,兩人沉默了。看起來都是很普通的事,大意就是說,上古時期人們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誰願意回去?

難道人就是為了吃穿住活著?那可是上古先賢時期,只要想到能與先賢一個時代,就覺得心潮澎湃了!

但偏偏桑弘羊和公孫弘都屬於聰明又務實的人,他們自然清楚,那些願意為了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士人就算了,至少占了天下絕大多數的小民是只為了吃穿住的!如今的生活與上古時期的生活,選擇哪一個並不是問題。

主要是此前沒人會去認真思考堯舜禹這些賢王在的時候,小民的生活狀況到底比現今如何。按照大家一貫的想法,那肯定是比現在要來的好啊!那時候是禪讓制,每一任領袖都是賢明而樸素的!

他們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想著其他人,自己也沒有什麽享受。若是現在的帝王能夠這樣,天下人該過上多好的日子啊!

由此就理所當然地覺得那時民眾的日子比如今好過!

然而,只要肯去想想就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上古先民的日子受限於時代,能好到哪裏去?正如陳嫣所說的,這也沒有、那也沒有,大地上人煙稀少,估計就和現在的南方差不多,還有相當不適宜人生存的瘴氣和猛獸……

明白陳嫣的意思,就連偏好法家的桑弘羊也只能幹笑了。畢竟,哪怕是法家,也是憧憬著上古賢王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