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靈山縣顧名思義,就是建立在靈山腳下的一個縣城,人口在兩千戶。

齊國共有十三州,一百多個郡,一千多個縣城,大的縣城有好幾萬人,小的縣城也就幾千來人。

至少要五百戶才能被稱為縣城,靈山縣登記在冊的百姓是兩千戶,而現在靈山縣共計四千余活人,平均一戶人家才兩個人。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家庭不分家,就只能算作是一戶,如果生的子女多,三世同堂,那就少說有七八個人。

就算是分了家小夫妻兩個就是兩口人,而像那種孤苦伶仃一人單做一戶的畢竟是少數。

通常情況下平均分一分,一戶差不多三到四人正常。

現在之所以人這麽少,是因為靈山縣前不久遭了災,發生了一次地動,地龍翻身,死了近兩千人,連著靈山縣的縣官,都死在了此次地動中。

其實這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小規模的地龍翻身。

畢竟這個年代不管是救援或者是預料的手段,都遠遠不及後世,像這種坐在山腳下的縣城,一遭遇地動又往往加上下雨,碰上山體滑坡,死傷就很慘烈。

齊朝史上,爆發的最大一次地動,死了足足有三十幾萬人。

地動之後雨水裏攜帶了各種各樣的病菌,又爆發了大型的疫病,死了好幾座城。

地震在這個年代一直都被視作是地龍翻身,也就是上天看當今的天子不順眼,施下的懲罰。

一般來說,種田種地靠天吃飯,不可能年年都是風調雨順,但是小災小病沒什麽,像這樣的大災難就會被視作是天子的錯。

當時的天子還寫了罪己詔,想著年紀也差不多,皇帝當時四五十歲,長子羽翼豐滿,怕輿論波及此身,早早的就擅讓了自己的位置,做了太上皇。

靈山縣這樣的小規模地動是怪不到喬青頭上的,雖然這地方死了人,可是這樣規模的地動對靈山縣的百姓來說,那是要十幾年或者幾十年才遇到一次。

聽聞天子下詔,希望他們這一代的人搬到西北去,沒有一個人肯幹。

靈山縣離西北其實很遠,他們縣裏也會有一些走南闖北的遊商,消息比較靈通,聽的那些離西北近的人都不動,他們這些遠的人就更加不願意動了。

而且靈山縣好歹靠著山,碰上荒蕪的年份,他們還能靠山吃山,去山上打些獵。

縣城裏之所以比較富裕就是因為獵戶較多,離開了山脈,離開了他們從小生長的靈山,大家光是想想就覺得惶恐不安不願意背井離鄉。

那些家裏死了不少人的就更加了年紀大一些的阿婆,想著家人都死光了,反之一條老命也不知道能活多久。

齊國縣城之下,是鄉,裏,亭,亭長就是芝麻點的官,做的事情雜而瑣碎,還沒有什麽俸祿。

因為交通閉塞的關系,靈山縣新縣長的事務就有縣城裏一位姓劉的鄉長暫時管理。

這劉鄉長的也是不肯走的,他們劉家在靈山縣是大姓,人特別多,就算是這次死了不少人,剩下的還是劉家人多。

因為宗族都是各幫各的,劉家力量大,從那坍塌的瓦礫下扒拉出來的人就多。

到時候長途跋涉去了西北,很多人脈就用不到,劉裏長不走,還私下裏鼓動其他人也不走,死死守此處。

一般來說,少數服從多數,如果下面的人不團結起來,官員自然容易管理,可要是下面的人齊心協力的抗議什麽,上面的人考慮到民意所向,也會因此妥協,法不責眾往往也是這個道理。

聽說有個新的大人要來,而且還是個年輕的毛頭小子,如今不過二十來歲,媳婦都沒娶,他就更加沒把新縣長放在眼裏。

男孩和男人的區別其實是很大的,成了家的人往往更穩重,更成熟懂事。

年輕莽撞,不知天高地厚。

結果等胡端來的時候,劉裏長就驚了。

首先,這新縣長的確很年輕,但是他並不是一個人來的他還帶了軍隊,而且還是不小的那只。

胡端本身就有人,他那些為他驅使的小弟,很多家裏混的不怎麽樣,小時候對胡端這個老大就是唯命是從的,後來胡端當了縣尉,他們更是跟著雞犬升天,後來胡端當郡尉,他們更是春風得意。

胡端犯了錯,他們跟著一起倒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準確的說,是胡端榮,他們榮,胡端損,他們損。

這次胡端往外頭跑,成了親的留下來,還未娶妻的都跟著他走了,雄赳赳氣昂昂的要搞出一副大事業來。

這些多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站在一起很能唬人,但是還不夠,胡端來的路上,就去了郡縣,拿出了天子手諭,狐假虎威借了兵馬過來,還借了一些兵甲武器給自己人穿上。

他說的清楚明白,是借,不是帶走,是絕對會歸還的,借了這些兵士,是為了幫靈山縣的百姓搬家,這可是按照天子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