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德與法(第3/4頁)

“但是德政的弊病也是明顯的,很多時候都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有賢德的人當政,當然盛世清明,百姓安生,但是一個國家很難保證它的君王都是聖賢君子,前朝暴君的事例屢見不鮮,一旦君王是暴虐之人,政由己出,國家馬上就會變得渾濁不堪。甚至每位君王的繼位都會對政令做出一定的改變和震蕩,”

“特別是在戰亂的時候,如何尋求國家的重新建立才是第一需求,這時候首先取決於力量的對比,德治在這個時候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反而法治有著明顯的作用。所以,戰亂時期的人往往都崇尚法治,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和諸葛亮等人。”

“那法治的利弊呢?”蕭太傅問道。現在他的興趣已經完全被勾了起來,原本只想要用這個題目測測弟子的見識,卻是沒有想到會聽到如此一番精彩絕倫的見解,實在是讓他欲罷不能。

一旁的晉王更是如此,其中的有些話,還讓他陷入了沉思,現在看向陸若華的眼神,已是滿滿的驚艷。

“任何國家和時期,都是需要律法的,戰亂時期更甚。從唐高祖時期的《武德律》到唐太宗貞觀十一年頒行的《貞觀律》等等,最後到我大燕的《大燕律例》,可見律法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甚至一位君主,都不可能不要律法只要道德的。”

“對於以法治國,優點是明顯的,但是法治的不足和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法律是人定的,其中有著各種各樣的漏洞,甚至每隔幾年就要重新修訂律法,彌補之前的不足和漏洞。還有,律法不能自行,需要有人施行,如果施行律法的人不能公正執法,那麽律法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時候的法治,不但不能利民,反而會擾民。法治的可貴,不在於法的準則,而在於能不能被執行到底,能夠公正地執行律法的人,自古以來,可謂是鳳毛麟角。”

“既然兩者都有弊端,那治國又當如何?”晉王忍不住問道。

“為什麽我們一定要將德治和法治單獨而論,讓它們對立起來?”陸若華笑著反問道。說了這麽多,她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正所謂為政以德,治國以法,這二者並不矛盾,我們不妨將二者結合起來。”陸若華笑了笑,繼續道:“君王仁德,律法才能更好地施展下去。君王仁德,才能夠更好地教化百姓,只要百姓能夠被教化,那麽就會少了觸犯律法的不法之徒,那麽我大燕也會更加的清明穩定。”

“所以你認為如今和朝堂爭論應該如何解決?”蕭太傅再次考教道。如今的朝堂,人人都在拿眼睛盯著他這個太傅,這個儒家的代表,今日晉王前來他的府中,他能夠察覺出是陛下的意思,讓晉王來試探於他。他這些天對於朝堂的爭論一言不發,讓朝中大部分的人都著急了。

他原本已經想好了做法,但是不夠全面,總覺得少了些什麽,但是今日聽純安的一席話,倒讓他有了新的思路,不過,他更想要知道他的這位學生若是在他的這個位置上,會有什麽抉擇?

陸若華沉思了一會兒後道:“純安認為,為臣者應當中正秉直,一心為國,事情的決斷,應該取決於是否對大燕有用才是。”

“此話怎講?”晉王好奇地問道。

“為臣者,應當忠君體國,敢問殿下,重修律法,對我大燕可有益處?”陸若華對著晉王反問道。

“當然。”晉王沒有絲毫猶豫地回答。

“既然如此,我認為為臣者,就不應當礙於門派黨政之別,而是一心為國著想,重修我《大燕律例》。”

“恐怕朝堂上的很多儒者不會善罷甘休。”雖然他也認為應當重修《大燕律例》,但是朝堂上的那群人也實在是難纏。

“同時還應該上奏陛下,選拔賢德之人為官,執掌律法,這樣兩者不都兼顧到了嗎?”陸若華笑著道。

“正所謂和而不同,應當讓朝臣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雖然信奉的學說不同,但都是為了大燕能夠更好,就應當摒棄學術之見,認真思考對方策略給大燕帶來的好處,而不是只盯著對方的短處。”

“所謂求同存異,尋求儒法兩家的共同之處,這共同之處就是為了讓大燕能夠更加強盛,有了這個共同的目標存在,兩者雖有爭端,但是卻也一直是共同為國效力。”

“此話大善!”晉王撫掌道:“今日聽純安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承獲益匪淺,請受承一拜。”

陸若華避開晉王的禮,沒有接受,只是笑著道:“不過是純安一點淺見 ,當不得晉王殿下的大禮。”

蕭太傅雖然沒有說什麽話,但是看向陸若華的目光滿是贊賞,隨後道:“接下來,為師會教你讀史。”讀史明智,從史書中讀人性,讀朝代興衰,以前他覺得純安是個女孩,用不到讀史,如今看來他大錯特錯,耽誤了這個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