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2/2頁)

本來他還想給魏大人行個拱手禮的,以感謝魏大人這十二年來的兢兢業業,原本的苦寒之地,如今經也成了大靖朝的福地,每年的稅收和糧食都在往上增長,在去年統計的名單上,平江府稅收在十三府當中居於第二位,糧食的總產量也已經到達了第四位。

要知道從前的平江府,在這兩項上可都是墊底的。

這絕對是足以載入史冊的壯舉。

更不要說海運給大靖朝帶來的巨大利益和威望了,魏大人是最早提出這個想法的,也是最早付諸於行動的,當年頭一次出海的時候,那真的是把身家性命都堵上了。

這樣的臣子,可以說對朝廷、對百姓都是忠心耿耿,所達成的功績也足以受得起他這一拜了。

不過到底是跟以往的身份不同了,父皇病重,他身負監國之責,太醫對父皇的病情始終是束手無策,如今只能是用藥暫時維持著性命。

雖有些大逆不道,可他心裏都清楚,自己已經是離那個位子越來越近了,在這個風口浪尖上,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還是別給魏大人惹麻煩了。

“太子嚴重了,這都是臣應當做的。”

魏時也不得不感慨今時不同往日了,在勤政殿的偏殿,太子能說出這樣一番話,所處的立場幾乎已經不是在儲君之位上了。

身份帶來差距,日後等太子登基了,兩個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昔日的好友就只能以君臣相處了。

不過這也沒什麽好失落的,早在跟太子相交之時,心裏邊就已經是有這個準備了。

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君王會死,君王的兒子會繼承皇位,這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早在得知太子建國這個消息的時候,魏時心裏邊兒就隱約想過這個事兒了。

只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另一個人的死亡。

就在魏時回京的第四日,親近的長輩和故友都還沒拜訪完,去工部當差也才不過一天,江佑府那邊的消息就已經過來了。

父親死在了杏花盛開的三月,人走得很是突然,本來還好端端的,為了慶祝族學裏頭有三個孩子過了縣試,大早上人就喝得醉醺醺的了。

去學堂的路上摔了一跤,人就沒能再醒過來。

這信是大伯寫的,寫信的時候遠哥兒還沒有到江佑府呢,甚至老家的人都還不知道遠哥兒高中狀元的消息。

父親已經快要七十歲了,在如今這個年代算得上是高齡,可是身體素來都很好,那麽愛惜自個兒的一個人,平素是很少醉酒的,幹什麽事兒都惜著力氣,說佛系也好,說不求上進也罷,做子女的總歸是不能過多的評價自個兒的父母。

魏時沒想過父親會在今年就去世,相比之下,母親的身子骨那才是真不好,這兩年沒少尋醫問藥,兩個人差不多的年紀,他以為父親會活得更久一些。

這跟看見當今衰老病重還不是一回事兒,若說敬重,他更敬重的自然是當今,可是父親……

縱然往日他對父親多有埋怨,一直都覺得對方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一個不合格的一家之主,甚至還是一個不合格的知縣。

但到了如今這個時候,想起來的又全都是對方的好了。

父親也並非是不管他,十歲之前,父親偶爾也會過問他讀書的事情,開蒙上學的私塾也是父親找的,甚至他頭一日去私塾的時候,也是跟著父親過去的,而並非是管家。

而在十歲之後,不管是裝可憐還是怎麽樣,父親也終究沒有扔下他不管,私底下也背著母親拿銀兩給過他,後來他在京城娶了夫人之後,也曾寫信給父親討要家用,父親當時是寄過來了三百兩。

祖母去世以後,他們父子二人的聯系明顯比往日多了很多,信裏邊兒也開始有了溫情的話語。

魏時從未想過,在得知父親死訊的時候,他已經快是不惑之年了,可居然還會難過到淚如雨下。

大概是自己做了兩個人孩子的父親之後,心也跟著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