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2/2頁)

而太子的信上,居然也提了魏白兩家的親事,遠哥兒是他看著長大的,文采斐然,舅舅也頗為看好遠哥兒,舅舅膝下的嫡長孫女兒,擅音律,通詩文,年歲上跟遠哥兒也相當,實為一段好姻緣。

這姻緣好不好的,現在還不好說,可是從夫人到師伯再到太子,三個人的意見居然是一致的。

魏時說不出白家有什麽不好,書香世家,家風好,地位清貴,還是太子的外家,這樣的人家教養出來的嫡長孫女兒,肯定是足夠優秀。

“還是暫時等一等吧,等遠哥兒從江佑府回來,他自個兒的婚事兒,得等他自己拿了主意,咱們才能跟人家定下來。”魏時跟自家夫人商量道。

“也行,反正沒多少時間了。”劉楓不在意的道,算算日子,鄉試的成績應該已經出來了,就是不知道是這報喜的信先到,還是兒子先回來。

“若此事真的能成,還得勞煩夫人帶著遠哥兒回京去操辦此事,為夫現在是離不開這平江府的。”

兒子成婚,他不能坐在高堂之上親眼見證那一刻,想想就讓人覺得遺憾。

像朝廷請封世子的奏折他已經寫好了,什麽時候親事定下來了,也不拘女方是哪一家,都會把這封奏折遞交上去,算是喜上加喜。

當年他得封航海伯,可謂是讓眾人大跌眼鏡,風口浪尖之上,也不好跟朝廷請封世子,左右他膝下就這麽一個兒子,封不封的,繼承人都是遠哥兒,所以這些年也就耽擱下來了,這一次趁著兒子定親的時候,順便也把這世子之位定下來。

“說起來咱們到平江府都快有八年了,寧娘都已經快七歲了,這麽長時間沒回京城,變化肯定很大。”劉楓難得的感慨了一句。

跟夫君和兒女比起來,她的性子算是比較大大咧咧的,很多事情都不會往深了想,也不太愛琢磨這些事兒。

可因著鈺哥兒和紀氏,這段時間她對京城的人和事,還真想了不少。

紀氏的來信,鈺哥兒並不知情,不僅如此,兩個人的關系跟八年前已經大不一樣了,早些年的信上,鈺哥兒並沒有說過這些,也就是為了解釋紀氏這事兒,才透露兩個人的關系今非昔比了。

鈺哥兒當年在娶了紀氏之後,甚至可以用‘改頭換面’來形容,肯上進讀書了不說,人也懂事多了,接人待物都要比以前成熟。

此後更是夫妻恩愛,在子嗣上也頗為順遂,鈺哥兒的嫡長女青娘比遠哥兒還小了四歲呢,可下邊已經有了三個嫡親的弟弟妹妹,兩兒兩女而且都是嫡出,湊成了兩個‘好’字。

哪怕跟紀氏聊不來,她也不得不承認自家弟弟是在娶了人家之後,才有了上進心的,才能得中秀才,才願意在朝廷兢兢業業做官。

可是鈺哥兒前段時間的來信上卻說,跟紀氏的感情不如往年多矣,他始終不是紀氏期盼的能夠建功立業之人,辛苦努力了這麽多年,他自個兒也覺得煩了,這並非是他最初想要過的生活,所以這幾年兩個人就慢慢冷下來了。

對於青娘的親事,他是真不知道紀氏給姐姐寫了信,這事兒紀氏壓根就沒跟他商量過,純粹是自作主張,姐姐和姐夫都不必將此事放在心上。

作為旁觀者,劉楓讀完這封信,心裏頭可謂是五味雜陳,很長時間都緩不過來,一直到現在,都還會時不時的想起來。

紀氏,也還是挺可憐的,劉鈺當初肯為了人家上進,又沒人拿鞭子、拿刀劍逼著他,可這麽多年過去了,又突然說這樣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未免太過傷人。

都已經是四個孩子的父親了,反倒是還活得像一個孩子。

人心易變,她們一家離開京城已經八年了,也不知道京城的故人們都如何了。

夫君這個知府肯定是要調回京城的,就是不知道還要在這邊再待幾年,再過一年,任期就滿三屆了,又到了可以調動的時候,倘若夫君明年可以調回京城的話,那她們一大家子就可以一塊兒搬回京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