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魏鵬很快就出發回了江佑府,跟他一塊兒回去的還有魏達。

按理來說,魏達不回去給大伯母送葬,也是可以的,畢竟情況特殊,就跟魏時一樣,在外地為官,沒有詔令根本就不能夠離開轄地,魏達也是出來求學的,山高路遠,時間上又這麽緊湊,就算是不回去也沒有人會說什麽。

但是出乎意料,魏達是主動要提出來跟著一塊走的,理由便是被大伯和大伯母照顧了這麽多年,想要回去送大伯母最後一程。

人的孝心永遠是放在前頭的,連君主治國都是以孝治天下,這個理由一拿出來,旁人也就不好再勸了。

更何況,無論是魏時一家子,還是魏鵬,對此都還是挺欣慰的。

魏時在欣慰之余,也有一些羨慕,人死之後,什麽都沒了,無論是守孝,還是送葬,都不過是對活人的安慰而已。

魏時什麽都明白,可卻也想著能夠在大伯母墳前燒上幾炷香,磕上幾個頭。

如今他離不了平江府,能做的也不過是在靈位前跪拜,時間富裕的話,也只不過是去城外的寺廟裏拜一拜。

不過趕在魏達和魏鵬出發之前,他手寫了一份佛經,大伯母是信佛的,這份佛經便燒在大伯母的墳前吧,也算是他送大伯母最後一程。

“堂叔也要保重身體,此後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在平江府的這一年裏,侄兒學到了很多,跟學府的先生學了不少,在您身上也學了不少,即便是回了江佑府,侄兒也會用功讀書的,這本佛經侄兒會親自捎在祖母的墳前。”

臨行前,魏鵬感慨萬千,一方面是對於祖母過世的悲痛,另一方面對於未來也是有一些迷茫的,守孝一年,卻是整整耽誤了三年的鄉試,原本上次鄉試他就沒有考過,如今又……時也,命也。

跟父親比起來他這都算是好的了,父親可是有望在往上升一升的,可等到三年後,還能夠官復原職就算是好的了。

越是品階低的官員,越是不好起復,雖說正七品的官位在大靖朝多了去了,像大伯這樣正四品的官位才有多少,可是前者的位置雖然多,但是擔當官位的人卻是不起眼的,丁優上三年,很容易就被人遺忘了,才能和水平能夠做知府的官員太少了,能做知縣的一抓一大把。

人人都想拼了命的往上爬,可能也有一部分這個原因吧,越是靠上的人,越是重要,越是不容易被旁人取代。

如果說魏鵬對堂叔一家子很是不舍,那魏達反倒是松了一口氣。

但從一開始他就不想來這兒,有魏鵬陪著還好,倘若魏鵬走了,孤零零的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平江府,那他是真待不下去。

誠然,兄長是個大氣的,從來就沒有把上一輩的事情遷怒在他身上,白姨娘對他也是能躲就躲,雖不待見他,可也不曾為難他。

即便如此,在這呆著仍讓人不免覺得有些別扭,難怪母親一直不讓父親過來,自個兒更不想過來,過往的一切都跟一根刺一樣,讓人如梗在喉,想忽視都忽視不了。

如果位置顛倒,他也可以像兄長一樣,慷慨的不計較一切,但是就現在的位置而言,作為被施予者,他免不了要想東想西。

無論這叔侄倆是什麽樣的想法,總歸是一塊踏上了南歸的路。

魏府再度迎來了平靜,因為有長輩故去的原因,還在正月的魏府,就已經沒了過年的熱鬧氣氛。

哪怕魏時已經得知,自己去年的政績照樣是評了個‘優’,跟大伯母去世的消息比起來,這點兒喜悅不值一提。

一直到七月份,魏遠考中秀才的消息送過來,府裏邊這才又熱鬧起來。

魏遠在去年的府試當中是考了第七名,但是在院試名次反倒是高了不少,直接挺進前三——第二名。

而緊跟著就是九月份的鄉試了,不光是魏遠會報名參加,魏達也會參加這一屆的鄉試,只可惜魏鵬還在孝期內,要等到十月份才能出孝期。

跟兒子這麽長時間沒見面,哪怕時常有書信往來,也時常會寄包裹,可照樣也覺得想念。

真恨不得孩子趕快考完鄉試回來,可鄉試過了,還有會試呢,等父子倆同朝為官了,可能就要像大伯和父親那些年一樣分隔兩地,見面都不太容易了。

可能是已經不怎麽年輕了的緣故,也可能是作為一地的主政官壓力太大了,喜悅過後,緊跟著就是憂慮了。

魏時自覺這樣的心態不好,作為平江府的知府,固然能夠帶來很大的成就感,但是壓力也是一直都沒有減輕,負重前行,莫過如此,讓人身累心也累。

做知府不容易,做父親也並非易事。

遠哥兒的親事已經拜托給師伯了,老人家沒有推脫,在信裏頭很是爽快的就硬起來了,最近的來信上,更是把自個看好的幾個人家都已經列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