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2/2頁)

只要不是頭名,那像府試、院試這樣的考試,上榜的人都一樣,若幹年後,不會有人特意把名次拿出來說。

當然了,倘若此後都碌碌無為,倒是可以把昔年比較靠前的名次拿出來顯擺。

魏遠在給父親的信裏頭還是比較沮喪的,走之前可是意氣風發要拿下小三元的人,如今才不過是到了第二道坎兒上,就已經與小三元無緣了。

這信裏頭並沒有刨析未能進入前三的原因,只是滿滿的沮喪之意,為此還賦了一首詩,詩裏頭滿是惆悵之感,郁郁不得志,看什麽都是愁。

魏時都快被兒子給整笑了,這才哪兒到哪兒,不明真相的人看了這詩,可能還以為作者是落榜了呢。

到底還是年輕,之前沒經歷過什麽挫折,所以才會有這麽多的感想。

魏時提筆給兒子寫了一封長達五頁的書信,其中不乏勉勵之語,但也有告誡。

人慢慢長大,就意味著要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的現實,不能夠把小時候的夢想全都實現。

及時調整心態還是必要的。

老父親在這方面頗有經驗,而且在兒子身上也特別的有耐心,如果他沒有做官,只是一個清閑的讀書人,可能這會兒應該陪在兒子身邊,陪著兒子一塊來調整心態。

很快需要調整心態的就是他了。

新的一年,連正月都未出呢,兒子的信和大伯的信是同時被送過來的,除了給他的,還有給魏達和魏鵬的。

大伯母走了,一入秋,人就病了,一開始沒怎麽當回事兒,也請了大夫,開了藥,等到入冬之後,人就起不了床了,再後來……人就去了。

大伯母的年紀已經不清了,連曾孫子都有了,能看到四世同堂的人,在這個年代都算得上是活夠本兒了的。

可即便是這樣,親人們也是舍不得的。

魏時從茫然到震驚再到悲痛,依著大伯母的年紀,這算不上是什麽意外,可在此前的來信當中,無論是兒子的信,還是大伯的信,誰都沒有提及過大伯母的病。

是以,他壓根就不知道大伯母病了,故去的消息更是來得猝不及防。

在沒有人的書房,魏時的眼淚順著臉頰流下,滴在信上,之後又很快用手抹去。

這事兒一出,魏鵬肯定是要回去奔喪的,不能在平江府接著往下待了,得趕緊安排人把孩子護送過去。

兩地相隔實在太遠了,大伯母是在十月份去世的,可這信送到平江府來都已經是正月的事情了,魏鵬趕回去也得花上兩三個月的功夫。

祖母去世,孫子是要守孝一年的,可下一屆的鄉試就在今年的九月份,本來是打算好了的,等到了春末,再讓魏鵬和魏達一塊回去,趕的就是下一屆的鄉試。

可時間就是這麽的不湊巧,大伯母去世,他們這些至親之人都傷心,可作為大伯母嫡親的孫子,魏鵬耽誤了這一年的鄉試,就相當於要再多等上三年。

魏鵬的年紀可以不小了,已經參加過一屆鄉試的人了,今年都已經二十四歲了,三年後可都二十七了。

魏鵬需要守孝一年,堂兄可是要守孝三年的,好不容易做到了正七品,如今也是一地的父母官了,而且跟父親不一樣,堂兄的政績向來不錯,還是可以往上升一升的,突然要丁憂三年,對仕途肯定是有影響的。

如果說魏時一開始是魏大伯母的離世而傷心,之後就不得不為這些現實的問題煩惱了,不管是對侄子來說,還是對堂兄來說,一年、三年的時間都是耽擱不起的。

也不知道朝廷這制度什麽時候能改改,為至親的長輩守孝沒錯,可是孝期也沒必要添那麽多的規矩,不管是不能參加科舉這事兒,還是官員要回家丁憂,亦或者是孝期之內不能夠吃葷腥,對活人的種種束縛很多,可故去之人未必就願意讓兒孫如此。

真正的難過應該是發自心底的,真正的孝順也應當是在人活著的時候,而不是死了之後再去緬懷。

魏時每每感慨大靖朝日益強盛的時候,總會有那麽一些事兒,讓他覺得大靖朝步子邁的還不夠大,還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需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