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3/4頁)

所謂摸著石頭過河,所有的經驗都是只能是自己攢下來的,他要是不把這些東西記住,在同一個地方摔跤的次數就會增多。

在諸多大臣的研究下,包括太子也都參與在內了,有關於航海伯對平江府的治理,確實是有可以借鑒的地方,但是並不多。

有賴於平江府的風土人情和歷史緣由,這幾份計劃才特別的合適,可以說這就是為平江府專門制定的計劃,不是其他地方改改就可以用的。

令人惋惜的同時,又讓人覺得敬佩。

平江府的局面已經打開了,誰都想知道這麽一個偏僻、寒冷、底蘊不足的地方能夠發展到什麽程度,所以無論是皇上,還是太子,都不打算近幾年把航海伯調回京城。

這其實是有悖於兩個人最初的計劃。

當今年事已高,縱然是帝王,也不可能真的活到萬萬歲,相反跟普通人比起來,他都不能夠去刻意的回避自己老去和將會死去的事情。

跟太子同齡的航海伯,各方面都很突出,太子也用得很順手。

這是皇上要留給太子的人手,在東宮做屬官得到的歷練畢竟有限,反倒不如放到朝堂上,甚至是到地方上也歷練一番。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魏時被調到平江府就沒指望著他能夠做出這麽一番功績來,主要還是存了歷練的心思,官員沒有外任的經驗,是很難再能夠繼續往上升的,另一方面這對於以後的路,也尤為重要。

之所以選擇平江府這個地方,也是基於這一點原因,大靖朝之前還從來都沒有任命過三十歲之下的知府,如果要按重要程度給十三府排個順序的話,地廣人稀、偏僻又寒冷的平江府一定是排在尾巴上。

所以皇上本來只是想讓魏時在平江府待上兩任的,多積攢一些經驗,鍍一鍍金,再把人名正言順的給調回來,日後作為太子的左膀右臂。

可是看著如今平江府的大好局面,已經是不舍得往回調了。

最起碼現在不行,得多等幾年,讓平江府發展的更好,把這個有利的局面徹底穩下來之後,再考慮把航海伯調回京城的事情。

事實上,對於整個大靖朝而言,不光是平江府在發展,其余的地方也在蓬勃的發展當中,真就如同民間的諺語那般,芝麻開花——節節高。

大靖朝的各個地方,各行各業,也正在迎來開花的時節。

只不過平江府在其中尤為突出罷了。

——

第一個不夠團圓的年,哪怕總人數增加了,也總是讓人傷懷的。

魏時一家想念在江佑府的魏遠,魏鵬和魏達又何嘗不想念自己的家裏人。

這兩位不光是有自個兒的父母、長輩,也是有妻兒的人。

平江府除了冷一些之外,條件並沒有當初想象的那麽惡劣,更何況這還是住在航海伯府上。

兩個人也算是被嬌養大的小公子,跟魏時當年比起來,小時候可以說是真的沒吃過多少苦頭,甚至在當地的同齡人裏,無論是地位,還是待遇,都屬於佼佼者。

但是他們曾經的生活條件,跟在這邊的比起來,還是不一樣的,能夠特別明顯的感覺到這其中的差距。

之前兩個人都曾經聽長輩說過,堂兄/堂叔是給魏家改換了門庭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一個爵位有多重要,但是在沒有親自見證過之前,從來都沒有去過京城,也沒有接觸過勛貴的兩個人,是很難能夠完全理解的。

吃的東西、用的東西,已經不能夠用‘貴’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獨一無二,廚房裏有做菜的廚子,有單獨熬湯的廚子,就連腌制蜜餞,廚房裏都有專人負責,壓根就不用去外頭買。

衣服、家具、瓷器這些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是不從外頭買的,府裏邊就養著繡娘,養著匠人。

甚至連首飾都不用買,金飾銀飾翡翠玉石,各種樣式,府裏頭頭的工匠就能做得出來,而且據說還在平江府開了十幾處的鋪子,用的都還是自己人。

這得是養了多少的工匠和下人呐,從來都是佼佼者的兩個人,在這樣的富貴面前,有時候也覺得自個兒就跟鄉下老太太進城似的,瞧什麽都新鮮。

一方面是驚嘆,另一方面也向往,試問天下人,誰不想過這樣的日子。

有這位靠著讀書上去的兄長/堂叔在,明明白白的例子就擱在眼前了,也讓兩個人卯足了勁兒啃書本,去做繞來繞去各種麻煩的算學題。

已經成功躋身上流圈子的魏時,倒是已經習慣了現在這樣的生活,老話說,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但是在他自個身上,他倒覺得什麽樣的苦都能吃,什麽樣的福也都能享。

而且還想讓這樣的‘福’長長久久下去,讓他的一雙兒女,出生在這樣的福窩裏,一輩子都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