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2/4頁)

李恪昭未置可否,只是一聲冷哼。

*****

由於李恪昭需於九月初一到任屏城,於是府中一行人在八月十九便出了遂錦城,緊趕慢趕往屏城去。

李恪昭要考量的事極多,途中的時間但凡臨時想起什麽,便會輪流喚不同的人到馬車上來談。

而歲行雲也不閑,除需再斟酌積玉鎮一戰的備選戰術,還得愁後續練兵之事。

因葉冉如今不良於行,李恪昭又有不少事需聽他意見,歲行雲也有許多事要同他商量,他便同在這車上。

趕路到第五日,李恪昭總算將諸事都大致捋完一遍,歲行雲的事也大致有譜,三人才稍稍松弛閑聊。

“有個問題,我憋好幾天了,”歲行雲啃著早前飛星從路上買來的秋梨,疑惑道,“既君上已定下由公子接手收復積玉鎮,不就該收回成命,或至少暫緩讓公子外放屏城之事麽?”

李恪昭明顯愣了愣,葉冉也訝異擡眼看向她。

“不去屏城,我哪來的兵?”李恪昭不答反問。

歲行雲如夢初醒,趕忙訕訕收回目光,笑道:“咳,我這豬腦子。還以為司戎國卿會很快調集大軍交付於你。”

其實並非她駑鈍,是上輩子的許多事在她腦中根深蒂固,有時稍散神便會記混。

後世受惠於農耕技術的成熟,四境之內的人口總和非當下可比。

加之天下一統,朝廷國庫有足夠余力長期儲備大量兵力,若有事發生,軍府幾乎能在得到消息的當時就調兵應對,此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可當下尚在諸侯爭霸時,幾十個大小諸侯國各自為政,僅五大國各自人口過千萬之數,許多小國總人口都只不過數百萬。

如此,別說那些小國,就是大國都不敢常備三五百萬大軍,否則國中必現大量荒地,不饑荒動蕩才怪。

且諸侯王們又受分封制影響,對治下眾卿大夫家族通常並無絕對壓制的實力,許多諸侯國內部其實更像松散聯合的邦國。

君王雖位尊,國庫卻不一定厚於各卿封地,非戰時,朝廷養不起太多閑置兵馬,通常就二三十萬常備兵力拱衛王都、戍守邊境要塞而已。

若對外有戰事,通常得讓各地臨時招募武卒,待戰事結束再放他們歸家務農。

自三十年前滅陳國後,縉國已久無大戰,朝中司戎國卿手中總共就管著十五萬王屬大軍,其中五萬乃王都衛,剩下十萬還得分散在十幾座重要的邊境城池守城。

如此現狀,無論從哪邊抽調兩三萬人都不行,否則一不留神就可能出蔡國那樣的大亂子。

卓嘯之所以能弑君竊國,正因蔡國那支戰無不勝的百萬常備大軍有近七成來自他的封地,那些士兵雖口中尊王,實際卻只聽他之命。

*****

“歲氏神巫托夢教你謀兵布陣,卻忘記告知你,出兵之前是需先募兵的?”葉冉興味嗤笑,“早前李勝那三萬人,可是他從自家封地募集來的。”

這就是為何李勝帶兵前去收復積玉鎮,戰損才五千就撤兵的根本原因。

李勝從自家封地募兵三萬,縉王只會按人頭撥付軍餉,若是功成便對有功將士進行封賞,但交戰期間的糧草所需,得由李勝自家解決。

如此一來,他及手下怎會想與敵軍長期僵持,甚至血戰到底?攻防之間消耗的可是自家人口與糧草。

歲行雲食不知味地嚼著口中梨,猶豫許久,還是小聲提醒道:“君王手中兵權形同空架子,這樣很危險的。蔡王前車之鑒不遠。一國之兵,當是‘國之兵’,而非卿大夫、上將軍之兵。”

葉冉道:“何止蔡國?公子早就呈奏君上剖析過此事,天子式微也與分封有關。君上此次命公子前往屏城,便是有意讓公子做個嘗試……”

按常理來說,李恪昭質蔡數年也算於國有貢獻,如今歸來,至少該得到屬於自己的封地。

但縉王只命他主理屏城軍政事務,並不說就將這城封給他,只道他在此主政期間,七成稅收、糧食上繳王都國庫,剩余三成留給他自做用度。

“看似公子受了打壓、欺負,但這其中另有深意。主意還是公子去年派人從蔡國送回給君上的,”葉冉看向李恪昭,好笑道,“我記得那時本想的是從欽州開始試行,公子這算不算搬起石頭砸了自己腳?”

李恪昭展開一冊竹簡,從容道:“不算。於我來說利大於弊。”

歲行雲恍然大悟。原來後世的“食邑制”竟也是起於李恪昭?

他自己先試過廢除分封後的利弊,找到解決之法,將來再逐步各個擊破,以最不易激化矛盾的方式,不動聲色將各家在封地的世襲治權收回朝廷集中。

當今大勢,五大國誰先完成朝廷集權統合,誰才會有絕對實力成為爭霸的最後贏家。眼下其他幾國似乎尚未堪破這點,縉國卻已在拿李恪昭來試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