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2/6頁)

但是再怎麽增加,也是有數的,不能一味的增加,但是從新疆、雲南等各地回來的知青卻越來越多,他們沒有找到工作就遊蕩在街頭,用各種辦法維持生計。

有的去鄉下收青菜農貨,然後賣給路人,有的去收雞蛋家禽,這種更受歡迎,城裏買的話還要票……

有門道的,有從更遠的地方有門道弄來的東西,一出現就會被搶光,多少養活了一些人。

不過這種事情,只能遮遮掩掩。

運氣不好,只被沒收就算好的了。

但是全部要抓進去也不現實,人太多了。

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安置,沒辦法養活自己,一個兩個抓進去都還說殺雞敬猴,現在這樣,能怎麽辦?

上面的人還沒有討論出一個具體章程,只能這樣半黑不白的先幹著。

蘇茴周圍住的這附近還好,有從鄉下回來的知青,吵吵鬧鬧還能過下去,再往前兩道街口,那裏有戶人家,他從鄉下回來,家裏早就沒了他的位置,戶口都沒辦法掛靠回來,他弟弟怕他爭房子,他回來了,沒有房子,他正在談婚論嫁的對象就沒了。

他爸媽也難,說來說去,兩頭顧,兩頭都顧不上,還是他媳婦娘家那邊看不過去了,讓他們寫下字據,保證他們不會來爭他媳婦娘家的房子,就把戶口掛到他們那裏去。

住的話還是在他爸媽這裏住著,先把戶口解決了,然後再想辦法。

他媳婦那邊娘家幫忙給女兒找了個糊火柴盒及縫扣子的活計,囫圇先對付著,他這邊找不到工作,就每天半夜裏就出發,早起去鄉下收些菜幹、蘿蔔之類的活計,多少能補貼家用。

這裏有不少人都是照顧過他的“生意”的,買到了比平時更好、價格也更實惠的東西,但是說起來話裏都是帶著鄙夷的,帶著同情,帶著看不起。

蘇茴面上沒有摻和這些東西。

而是跟之前一樣換了一個男性的身份行動,比較不起眼、方便。

她不定期給一些人供貨。

地點對於她來說還是很好找的。

她偽裝後看上去就是一個樣貌普通的壯年男人。

她一開始出大米和玉米面,後來從她這裏拿貨的人多了,她拿出來的東西種類也越來越多,增加了白糖、面粉、水果、酒……

都是她芥子空間裏面的產出。

首都裏面的好東西可比之前那地方多多了,歷史底蘊、文化底蘊都不是一個級別的。

她還專門做了一批藥酒,專門給身體受損需要補身體的人。

適用人群就是像文學傾這樣下鄉回來的老人家,在這些年的勞動中,身體虧損的人群很多,像文學傾這樣能夠安全回來身體也沒怎麽樣虧損的還是少數,大部分人是帶著一身的病痛回來的。

對於這種人一般是不會來跟她做買賣的,他們有個普遍的心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基本上沒有膽子去做出格的事情,蘇茴的目標也不是他們,而是那些出手闊綽的“下遊”。

她是供貨的“上遊”,他們拿貨的自然就是“下遊”了,雖然一轉手,他們很快就會變成他們供應鏈裏的“上遊”。

有他們在,這些東西自然會經過各種正當的途徑送到需要它們的人手上。

來她這裏拿貨的,都是偽裝打扮過的,臉上都沒有什麽明顯的特征,帽子、衣領、圍巾……用各種手段遮住自己。

在蘇茴這裏,這種拙劣的掩飾是徒勞。

她可以根據人的不同氣息辨認出來。

這是每一個修士的基本課。

在這些人裏,全都是男性,只有一個例外,她是女性,不過偽裝成了男性來拿貨。

蘇茴租住地方前面兩道街口的那個知青吳勝海也被人帶著來過。

他本錢不多,拿的量很少,心態也不太穩定,但是目光很堅決。

有小知青摻和進來,慢慢的,也有一些出手很是闊綽,一來就要包下所有的大戶,他們能帶給蘇茴的絕對不會輸給省城的那一位情報販子,他能拿出來的東西,這裏的人能拿出更多。

現在這時候生產力跟不上,她拿出來的好東西,識貨的人都知道。

她也做醬的生意,不過跟之前不一樣的是,她現在做的醬只有兩種,一種是雜醬,偏甜口,一種是香辣醬,鹹口。

雜醬是改良過的,跟之前的口味有些差異。

香辣醬則是之前根本就沒有在市場上賣過的,就算是有人嘗到了,也沒辦法一下子把這兩個給連在一起。

這次醬做的都是比較貴的,裏面都加了肉末和肉丁。

醬按照壇賣,一壇十斤,五十塊錢,算起來就是一斤五塊。

豬肉市場上是七、八毛錢一斤,如果是野味的話,還會因為野味的品種而上下差異,當然,黑市上肉的價格會更貴一些,尤其是好的部位,比如說肥肉,五花肉等等。